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海西州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步伐,紧扣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节拍,把脱贫攻坚作为有时代意义的民生改革实践,聚焦落实“六个精准”扶贫方略,深入推行“1+8+10+3”政策体系,秉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和决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闯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创新发展、率先脱贫的海西州脱贫攻坚特色路子。
精准为先——施好扶贫之策
夯立局固本之基,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切实强化责任落实。州、县两级均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指挥部,各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村级设立扶贫工作室,各行业部门也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整责任链。严格执行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把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纳入各级党委、各部门年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中,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组织召开州委常委会、州常务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等,专题研究部署,强化责任、明确任务。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联点制度,州级领导联点市、县包“战区”督战,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切实强化攻坚力量。保持各地区党委正职稳定,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培养、锻炼干部,加强表彰奖励和提拔任用,激励各级扶贫干部干事有劲头、干好有盼头。强化对扶贫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调整充实各级扶贫工作力量。先后两轮从省、州、县、乡四级选派抽调名干部进驻全州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制发《海西州扶贫工作队工作经费管理暂行规定》,落实州级驻村专项工作经费万元,为驻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建立完善工作例会和年承诺、季报告制度,坚持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与期满考核相结合,工作总结与村民测评、村干部评议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
走率先脱贫之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顶层设计。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在全省率先创新推行《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海西州贫困残疾人托养扶贫暂行办法》《养老服务扶贫实施意见》三个办法,构建了符合海西实际、具有海西特色的脱贫攻坚“1+8+10+3”政策体系。强化精细管理。从户、村、乡、县、行业部门等逐级分门别类建立了脱贫攻坚精准管理台账,构建了“户有管理手册、村有作战挂图、乡有规范档案、县有数据平台、州有数据库”的精准脱贫管理体系。强化专项扶贫。年以来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59亿元,打造了5个各具特色的县级扶贫产业园,建成项目总装机规模为11.7兆瓦的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大力发展12个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对个行政村实施了村集体经济“清零”工程,万元及以上的村级产业发展资金实现全覆盖,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扶贫产业园”的三位一体产业扶贫体系全面构建。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积极扶持培育扶贫产业,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保证每个搬迁村至少有一项扶贫产业、每户有一项增收项目。强化社会扶贫。落实社会扶贫资金1.83亿元,省、州、县家定点扶贫单位帮扶个贫困村,投入资金.78万元,实施帮扶项目个。投入援青扶贫资金万元,实施村集体产业扶贫项目40个,发展壮大65个村集体经济,惠及余户农牧民群众。动员全州家民营企业对个贫困村进行帮扶,投入产业帮扶资金万元,提供较为稳定的就业岗位个,物资帮扶.11万元。依托“社会扶贫网”积极吸纳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互联网+社会扶贫”活动中,爱心人士注册用户达26人,脱贫户注册率达到%。制发《海西州帮扶青南三州工作方案》,落实帮扶项目10个,帮助47名曲麻莱籍学生就近接受职业教育、68名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为全省脱贫“清零”贡献海西力量。强化行业扶贫。落实行业扶贫资金.77亿元,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等各项脱贫指标,全面提档升级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及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统筹到地区、落实到行业、精准到人头,实现政策、制度、对象、标准、管理五个方面的精准对接。23.74万人饮水条件有效改善,户群众危房得到改造,交通扶贫“两通”指标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8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
作为初心的庄严兑现,海西脱贫攻坚的承诺在光阴的积淀中慢慢转化为丰硕的果实。年底,海西州在全国“三区三州”提前三年率先实现了全域整体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不愁、三保障”等各项指标全部达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增强,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柴达木瀚海充分显现。海西州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从根本解决贫困向逐步解决相对贫困的历史性飞跃。
提升为本——固好脱贫之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海西州在率先脱贫后,继续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到的战略高度,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青扶贫等方面持续用力、“补针点睛”。做到了“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
以“补针点睛”为要,夯富民强村基础。持续压实工作责任。把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目标任务纳入各地区党委、各部门年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逐级签订巩固提升工作目标责任书,扎实开展四级书记遍访行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重点工作督战、重点事项挂牌督办,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保证方向不偏、步调不乱。持续强化政策支撑。在持续落实海西州“1+8+10+3”脱贫攻坚政策的基础上,制发《海西州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年—年)》《海西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化工作举措,细化工作任务,提供政策依据。持续抓好工作落实。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等扶贫主导产业,建成72个村史馆,加大对5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情况的跟踪问效,设置光伏公益性岗位个,助力群众稳定脱贫。同时,设立万元海西州劲牌农牧业发展引导资金,撬动银行贷款1.5亿元,解决涉农企业、养殖大户发展扶贫产业中资金需求和困难,确保群众持续受益。“双贫”保险兜牢底线。投入州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万元,连续四年为全州所有脱贫人口购买精准扶贫“脱贫保”商业扶贫保险,群众报付比例达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投入州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万元,连续三年推行精准扶贫“防贫保”商业扶贫保险,为防止贫困边缘群众致贫返贫织密扎牢了保障网。深入推行消费扶贫。建立消费扶贫体验馆和扶贫产品目录,开展扶贫产品认定工作,海西州45款扶贫产品、16家扶贫产品供应商经国扶办认定,4家企业上线国家“网上农副产品销售平台”。组织全州扶贫领域相关企业赴浙江参加“中国食品博览会”,积极参与全国广电媒体直播带货公益扶贫接力挑战赛,借助名人和网络的“种草、带货”效能加大海西特色产品宣传。广泛开展“惠民暖企”健康消费活动,全州各企事业单位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消费大礼包”5万余份,在州内28家加油站开设消费扶贫专柜,进一步拓宽了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持续补强短板弱项。抽调98名扶贫干部,分成6个工作组,组织开展了为期15天的脱贫攻坚“补针点睛”专项排查,对各地区年以来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方位、无死角“回头看”,实现全州7个地区、个行政村、户脱贫户全覆盖。不断加强专项治理。按期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和成效考核、国家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成立全州扶贫领域专项督查领导小组,从各行业部门抽调40余名业务骨干成立专项督查组,先后赴各地区对档案资料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运行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开展专项督查,印发问题清单,提出整改建议,有效发挥了全州扶贫领域专项督查组“质检仪”作用。建立健全返贫机制。建立巩固脱贫成果跟踪监测体系,率先探索开展“十四五”时期建立健全反贫困长效机制问题研究,编制完成《海西州“十四五”时期建立健全反贫困长效机制意见》,为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全面小康社会的高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以志智双扶为本,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多渠道加大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提高扶志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借助“青春创业扶贫行动”“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契机,开展短期技能、致富带头人、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培训,为建档立卡脱贫人口设置草原生态护林员等岗位1个,有效保障了群众就近就业。向户授信脱贫户发放“”贷款.38万元,调动群众自主创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对名脱贫人口实施到户产业项目,促进增收致富。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底的不足元增加到年的元。为全州个贫困村落实扶贫互助资金万元,解决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激发争先恐后脱贫致富的活力。积极贯彻落实各级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充分利用对口援建有利契机,采取异地办班方式向浙江省输送学生名。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对名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和职校学生发放补助金.2万元,为困难学生因贫失学辍学扎牢了保障网。持续推进法治德治建设,广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等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良好家风、破除陈规陋习。投入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万元,采取奖励自卸农用车的方式,对户建档立卡典型脱贫户进行评选和表彰,大张旗鼓营造了鼓励先进、选树典型的氛围。筛选18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家庭代表,组建海西州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宣讲报告团,开展了为期35天的巡回宣讲36场,受众近万人。
党政引领、企业联手、援青帮扶、社会联建……在脱贫攻坚征程中,海西州处处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形成了一县一特色、一镇一做法、一村一产业、一户多政策的可喜风貌;畜牧养殖、特色种植、光伏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枸杞、藜麦、沙棘、盐雕等深加工产业为脱贫攻坚助力添彩……
海西州结合自身特点,集思广益,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诞生出的海西作法、海西特点、海西举措,已然成了昆仑之侧八百里瀚海最撼动人心的主旋律。全心全意奔小康成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诉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康庄大道上,海西州自上而下目标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感党恩、铭党情,坚定不移跟党走。(图片皆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