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年,我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以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契机,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场标志性战役为抓手,各项重点工作有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省空气优良天数超九成,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河流水质优良率均为%,青海湖等重点湖库水质保持优良、湟水河水质进一步提升……一组组数字展现出最生动的答案,一个个绿色奇迹正在青海大地展现。
誓让一江清水向东流
去年,我省深入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坚持“好水差水”一起抓,统筹推进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利用中央水专项、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补偿和省级水专项资金,实施长江、黄河干流、青海湖和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扎实推进县级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列入国家调度的61个县级地表水型水源地环境问题全部整治。全面完成禁养区内家畜禽养殖场关停拆转工作。
联合住建部门印发实施《青海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组织西宁市自查评估,强化排查,巩固成果。全省13个省级以上工业聚集区中11个已完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2个正在建设。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更新改造完成率为98.5%,提高22个百分点。建成37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重点流域、重点湖库自动连续监测。
列入国家考核的19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7%,高于国家考核目标5.2个百分点。其中,长江、黄河、澜沧江及境内西北内陆诸河水质优良率均为%,青海湖等重点湖库水质保持优良。湟水河水质进一步提升,民和桥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空气优良天数超九成
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健全完善重点城镇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月通报、预警等制度,以两市六州所在地城镇为重点,狠抓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控制。进一步强化重点区域城市扬尘防控,其中,西宁市建成运行微型空气自动站84台/套、智慧化建筑工地监测监管系统台/套,有效推进“6个%”控尘措施落实。
狠抓移动源管控,西宁市黑烟车辆电子抓拍系统建成投运,海东市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进入调试,全省淘汰老旧车辆,累计更新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公交车辆。采取严格禁燃区管理、专项资金补助淘汰等方式,加快推进煤烟型污染治理,淘汰燃煤小锅炉蒸吨。
深化工业大气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监管,分类推进家“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和27家铁合金企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全省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平台建成投运。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8个市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主要城市西宁市、海东市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达89%。
净化土壤还大地一身绿衣
围绕打好净土保卫战,我省稳步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用地详查成果通过国家技术评审。发布《青海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完成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现场信息采集和初步成果集成。配合自然资源部门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工作。
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重点项目实施,西宁市七一路延长段铬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通过验收,原湟中鑫飞化工厂和西宁小峡民小公路铬污染场地风险管控项目完成。安排专项资金2.9亿元,支持实施兰青铁路小峡隧道病害整治、付家寨区域铬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等项目。
启动西宁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通过国家技术评审。统筹布局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及社会源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设施建设,处置能力达到万吨/年,基本满足全省需要。有效推进全省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与国家系统对接,初步实现省际间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完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及数据核定上报,电解铝及石油开采行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增强。
呵护自然生态环境
去年以来,我省生态环境部门督促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认真实施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注重抓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生态环境状况本底监测与调查评估、生态制度创新4个省级项目实施,累计完成投资12.48亿元。
加快省内长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制定流域水环境补偿实施方案、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和水环境监测方案,海西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及流域内各相关县签订了框架协议,就省际间生态补偿协议事项积极对接四川省。
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全面完成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实地核查检查,全省自然保护区排查出的个问题已完成整改个,实现了减存量、控增量目标。
开展自然保护区85宗退出矿业权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监督检查和验收,现场核查52宗,完成验收30宗。组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现场核查,强化监测评价与考核技术培训,完成41个县域年度考核工作。
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生态保护工程生态监测项目,其中,三江源二期生态监测项目连续三年获得省考核办优秀等次。联合中科院地理所完成三江源二期工程阶段性综合评估,显示三江源宏观生态格局总体继续好转。
组织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补充建设祁连山区冰川冻土监测能力以及大气综合观测站,构建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覆盖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完成届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获得全国大比武优秀组织奖。国家环境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高质量服务水平暖人心
去年,我省持续加大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共落实中央环保专项资金7.8亿元、省级专项资金6.2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今年国家还提前下达10.5亿元专项资金,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环境质量和总量双管控为目标,强化污染减排和源头控制,完成减排工程项,经国家认定,我省四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任务。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融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统筹开展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重点单位碳排放数据核查、13家发电行业重点单位配额试算工作。
完成全省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入户调查与数据质量审核工作,已形成普查数据初步结果。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制定《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年本)》,深入实施“审批破冰”工程,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审批时限分别压减至30个和15个工作日,全省共办理建设项目环评项,其中,审批项、备案项,环评受理行政许可办结率%。建立重点项目调度清单,提前介入指导开展“引黄济宁”、西宁机场三期等重点项目环评编制。
完成全省13个主要流域和片区小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系统提出流域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求。编制形成《青海省木里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评估研究报告》以及生态调查与植被覆盖等专题报告,形成阶段性工作成果。
农村牧区旧貌换新颜
围绕打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我省落实中央专项1亿元、省级1.55亿元,安排个村庄实施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对14个已完成整治全覆盖的县实施提档升级。项目完成后,累计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可达个、占总数的90%以上,除海东市3个区县外,7个市州实现全覆盖。
落实省级专项资金1亿元,实施西宁、海东、黄南、海南四个市州21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持续推进小型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技术试点,8个试点项目陆续建成投入试运营。海北州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排储粪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开展禁养区、限养区调整和规范设置工作。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全省共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25个、示范村个,贵德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生态领域改革硕果累累
我省基本完成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机构调整、编制划转、职能定位、责任体系等举措有效落实,市州生态环境部门实现由地方管理为主向市州党委双重管理、省厅为主转变,监测事权稳妥上收,监管资源有效整合,组织基础不断加强,运行机制初步理顺,独立权威、专司督政的“1+4”生态环境督察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组织起草《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推进“三线一单”编制,推动构建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初步成果已通过生态环境部技术审查。配合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完成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
完成全省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热力生产和供应等行业家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已发证的家重点排污单位开展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
深化排污权交易,40家企业通过竞买或协议转让获得指标,总成交额万元。持续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对全省重点排污单位开展环境信用评价,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制定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和修复监督管理办法,设立“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司法鉴定中心”,填补了我省空白。
督察整改提升群众幸福感
协调办公室职能,强力推进督察问题整改,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52项问题,实际完成、基本完成或达到时序进度的共47项,占90%。配合完成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任务,督察组向我省转办群众举报案件33批件、办结率88%,举报数量与第一轮相比下降47.6%。
组织开展湟水河流域专项检查、重点工业园区生态环保大检查、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监督检查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共检查企业家(次),实施行政处罚件、处罚金额.26万元,责令停产整改23起、办理查封扣押20起、限产停产11起、移送司法机关6起。持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稽查、调处、在线监控、移动执法等工作机制,抽查企业18家、人员36名,结果均向社会公开。
建设完成联网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家套,数据传输有效率为99.6%,对发现的重点监控企业超标、设施运行不正常等及时督察督办。加大环境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查处力度,共受理办结各类案件件、办结率%,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得到保障,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督促到位
去年,我省全年共核换发辐射安全许可证家(次),办理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审批12家(次)、放射源跨省转移等备案27家(次),开展移动通信基站环保备忘录落实情况核查,督促个基站完成环评登记备案。安全收贮废旧放射源8枚,对43枚放射源按国家规则编码。完成全国次污染源伴生放射性矿国家现场核查,全省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监督检查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