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是我国结构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曾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模型,之后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等问题,为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结构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23年前的今天(年6月4日),他因病在福州逝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
设计“卢氏图表”崭露头角从现代化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结构化学是随着物理化学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仅有少数学者在国外做过一些研究,卢嘉锡正是较早从事结构化学研究的一员。
年8月,卢嘉锡赴美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后来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鲍林教授。在美期间,他在鲍林指导下利用X射线和电子衍射法技术分析研究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对过氧化氢、硫化物、苯基衍生物、氨基酸等物质的分子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在《自然》《晶体学报》《美国化学会会志》《科学仪器评论》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他设计的“等倾向魏森堡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为国际X射线结晶学界所广泛采用,并被收入《国际晶体数学用表》,以他的姓氏命名为“卢氏图表”。卢嘉锡此时已在国际科学界崭露头角。
年,美国战略形式逻辑研究机构破例为这位杰出的中国青年科学家敞开大门,聘任他为美国国防委员会第十三局马里兰研究室研究员,从事美国战时军事科学研究。美国当时力劝他参加原子弹有关研究,他都执意婉辞,因为他心中有数:一旦进入这个领域,便不会轻易让他回国。
卢嘉锡身在美国而心系抗战中的祖国。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他就毅然辞去国外的一切聘任,舍弃优越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开启回国之旅。年12月,他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的怀抱。临行前时任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长朱家骅询问卢嘉锡学成后的打算,他果断地回答:“回国从事教育科研,报效祖国。”这位刚满而立之年的公费留学生信守着8年前的誓言。
立下新的“三省”座右铭回国后,卢嘉锡在结构化学领域扎根研究。生物固氮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大量氮素。因此,研究固氮酶催化机制及化学模拟生物固氮,不仅在化学上理论意义重大,而且对农业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卢嘉锡最早在国际上提出网兜状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对我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指导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走独立自主创新道路,提出了“结构敏感功能”的创新思想,带领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以非线性光学等功能材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成功研制出BBO、LBO等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人按自己的科学思想创造出的秀“中国牌”的紫外倍频晶体。
年5月,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他是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自然科学家。作为炽热的爱国者,他的宏愿之一是,要在世界高科技前沿多插上几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吾日三省吾身:为‘四化’大局谋而不忠乎?与国内外同行们交流学术而乏创新乎?奖掖后进不落实乎?”
△卢嘉锡的“三省”手书(来源: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三省吾身”本是儒家提出的修身之道,卢嘉锡对其加以“转化”,使其成为科研工作者的自省之法。在他看来,“一省”是省察科研初心。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工作者应当始终围绕国家需求,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二省”是省察创新作为。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科技工作者应当敢为人先、善于攻坚,力争在激烈的科技比拼中不落下风。“三省”是省察传承责任。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科技工作者还要注重传帮带,形成青蓝相继、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三省吾身”,“省”的是为何科研、如何科研、何以致远。
作为“教书匠”甘为人梯科技事业是一项接力事业,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推动科技事业拾级而上。同样,结构化学的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新鲜力量加入其中、共同努力。年,卢嘉锡在厦门大学率先创办了以结构化学为主的化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同时在国内招收以结构化学为主的物理化学研究生,年又直接招收了张乾二、卢宗兰两名结构化学研究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卢嘉锡(右二)在厦门大学化学系晶体衍射实验室(来源: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他常常以“教书匠”自诩,以“教书匠”自豪。年逾古稀后,每逢开会,当人们劝他坐下来用扩音器,他总是说:我是教书匠出身,习惯站着讲,嗓门练大了。他常说:“一个老师如果不能培养出几个超过自己的学生,那就算不了好教师。”他辛勤栽培的桃李已经满布天下,有不少是成绩的科学家、教育家,例如后来被誉为“走在世界前列的蛋白质结晶学家”朱沅,中国科学院院士田昭武、张乾二。
我国科技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就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卢嘉锡无疑是这些伟大科学家中的一员。尽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力量和贡献仍然如同明灯一般,激励着无数后来者继续前行。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