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花土沟镇出发,沿着戈壁滩中走出的“搓板路”余公里,便到了青海油田南翼山采油作业区。
这里有一群人——青海石油人。他们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拼搏奉献,深深地扎根在这片荒芜之中,用汗水、智慧、鲜血与生命诠释“越是艰苦,越要奋斗奉献,越要创造价值”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新时代内涵。
不久前,在南翼山产油作业区见到产油一班的班长桑金凤时,她刚刚完成一上午的巡井工作。看着眼前裹得严严实实的桑金凤,很难想象这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在女孩子美的年纪里,选择成为了一名日日与油泥相伴的采油工。
桑金凤所在的采油一班负责着南翼山作业区口采油井,52口注水井和一套集输撬设备的生产工作。日产液立方米,日注水立方米的采油大班组,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0岁11人的队伍。桑金凤们的日常工作便是背着十多斤的管钳、扳手巡井。由于地广人稀,在这里一个人要负责十多个采油井和注水井。
“每天每个人都要走上十多公里。有时一个人走在山梁上,天地间仿佛只有自己一人,总会感觉到莫名的孤独感,可看见远处一个个‘小红点’又觉得‘家人’离我们很近。”桑金凤口中的“小红点”正是一个个穿着红色工作衣的采油工。
从年被分到这里工作,七年间有五年是在作业区过的年。在她眼里采油一班是她另一个家,一年天有一半的日子和同事奋斗在南翼山,有苦恼、有疲惫、有争执、有快乐。上井时的一句“注意安全”、班员不舒服时的一句“今天别上了,在宿舍好好休息。”无不温暖着大家的心田,在这里同事之间不是亲人更胜似亲人。
离开桑金凤的采油一班,向着戈壁深处再走余公里,就到了采油工李志成和多年的工作地点。
两口油井和两座野营板房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两个人一条狗,他们要在这里生活三个月,才能得到轮休。
李志成、多年是青海油田采油四厂的普通员工,负责风平1井和风3井的日常维护和原油生产工作,他们所在的大风山地区,是青海油田自然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风沙天气多,开发及管理难度的油区之一。
“天上无飞鸟,遍地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方圆百里的戈壁滩上这里是仅有的人烟,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戈壁。他们说:“在这里坚守就是奉献”。
李志成、多年年近50岁,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两口油井的维护和产油工作,枯燥且无聊。
“年龄大了早就习惯了这种生产生活方式。”采访中李志成和多年说得最多的就是“习惯了”。随着采访深入,感觉他们的艰苦生活远非我们眼前所见的这些。
孤独,是他俩共同面对的天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隔上三五天,沙暴逞威风。“这里只有在天气好无风的状态下手机才会有些微弱信号,能跟基地、家人通话,但没办法上网视频聊天,一旦起风了,手机电视就成了摆设。”李志成说,如果说其他石油工人跟家人见面是一种奢望,那么他们能跟家人打上一通电话也成了一种奢望。
日子过得很寂寞,一本摆在他们床头的《笑林广记》就是很好的证明。书角上卷,纸张泛黄,不知道这本书被他们翻了多少次,里面的故事被他们看了多少遍……
对于长年战斗在青海油田的一线工人来说,他们身上没有我们所期望的惊天动地的故事,茫茫戈壁中一代代石油人忍受着孤独,默默奉献。他们没有因为远离组织而放松纪律,没有因为远离基地而忽视责任、更没有因为深居戈壁而放弃信念。他们给祖国贡献着石油,在我们心中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