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统计:字预计阅读时间:约5分钟
田园城市理念早在20世纪初已经被引入我国,在近几年得到广泛实践。在生态文明构架的驱动下,如何协调城市群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决城市群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学界形成了花园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复合生态系统之一理念。
新常态下,实践中对于田园城市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具体发展中如何落实,各地各有侧重,出现了大批的生态文明城市、低碳城市、国际慢城、零碳城市等规划实践项目,形成了不同的经验。从内容上,田园城市群以解决“经济要素集聚的城市化要求与建立生态支撑体系之间的矛盾”为主旨,强调以共生模式,在人、城市与自然,生活生产生态三者之间形成依赖互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共同体。
衢丽城市群作为功能型城市群,其发展形势与特征与田园城市理论体系及其实践所针对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将田园城市理论拓展为衢丽花园城市群模型,需要基于对其在我国当前城市展状态下的借鉴性判断,也需要基于衢丽花园城市展客观条件和规律。
衢丽花园城市展的现状分析
衢州是“浙江绿源”,丽水是“浙江绿谷”,绿色发展走在前列。衢丽两地山水相连、规模相近、产业相似、文化相通、资源禀赋相同,同是我省大花园建设核心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养生福地,拥有“衢州有礼”“丽水山耕”等知名区域文化品牌;两市共同连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发展区,是金义都市圏和温州都市圈叠加覆盖区,面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我省全面开展“四大”建设重要机遇,衢丽花园城市群建设发展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性。
但是,衢丽花园城市群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受大都市区虹吸效应影响人口人才持续净流出,两地经济规模总量相对小;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城市能级和开放程度不高,创新活力与区域竞争力亟待增强;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分工协作不够和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
田园城市理论对衢丽花园城市展的借鉴意义
衢丽花园城市展原则
衢丽花园城市群是一定区域内分布较为密集的若干城市,以衢丽核心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同时是当前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衢丽一体化、同城化是衢丽花园城市群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提高衢丽城镇化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强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政策协同,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
衢丽花园城市群的发展的基本前提:资源环境承载力
对衢丽花园城市群内各空间单元(即城、乡)规模的控制、对产业集聚与功能配置的布局等都应当在不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底线的前提下程度与之相匹配。
衢丽花园城市群结构体系分析
(1)一体化城乡格局。
在城乡关系方面,田园城市理论提出了建成融合城乡优点又避免二者缺点的聚居空间的解决基本思路。衢丽的城市与乡村均有悠久的历史,在对集聚人口的组织方式、地域人文、吸引与维系上各有突出的特色。对此,衢丽花园城市群在借鉴其城乡统筹的思路时,不应强调每一个聚居点对城市与乡村的融合。
在具体实现方式上,不通过空间形态的统一,而是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衢丽地区城乡发展能力与竞争力的相对均衡实现城乡统筹,回归城、乡作为人口集聚空间的基本属性。
因此,衢丽花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格局理念主要通过各种主导功能不同、但发展水平与竞争力相同的城市与乡村在城市群中处于同等层级地位这种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聚集形式来体现。这样的空间聚集形式使得城市群整体优势通过区域内相对均衡的城镇体系的分工协作形成,从而吸引资源并输出产品和服务。
当然,这种均衡需要行政体系的调整。此外,在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上,每个聚居区块要注重对生产服务、绿化生态、居住等不同功能区的结构与布局规划,应当能够支撑以步行、自行车和短时公交可以实现的内部快速通勤以及优美愉悦的空间环境,即从密度上来说应当具有一定的紧凑性。
(2)产业协同发展。
根据城市群功能机制的分析,特别是需求层次的分析,现代城市展需要实现资源吸引、劳动力规模、产业集聚、科技发展等功能,这就要求组成城市群的空间单元通过扩张或协作的方式承担这些功能。城市群正是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城市等级的分化和空间单元的演化。
同等级空间单元规模控制的主要依据是综合竞争力的均衡。这种均衡需要行政体系的调整,引导城市群内空间单元的合理分工,对各空间单元在城市群内所承担的功能、应采取的演化与协作方式以及空间联系条件进行空间与时序的配置。对于城乡之间,要通过土地资源配置和产业配置,引导乡村地区与弱势地区与其他空间单元发展能力的均衡,以此实现城市群内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3)生态环境系统保护。
田园城市理论本身对于绿地生态结构与美好生存环境的设计即体现了可持续性,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含人类活动干预较少的山地、林地、滩涂、草地、未利用地等,也包含零星分布的大型山林果园、农场等较高依赖于生态空间而对聚居区人为依赖较小的机构。
生态环境系统中的这些要素与衢丽两市当前土地分类(国标)中林地、草地、特殊用地和部分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基本对应。依据田园城市理论,衢丽花园城市群的构建应当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以红线与底线为基础,因地制宜、协调和谐地设计其生态结构体系。
(4)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田园城市理论中对交通系统的设计,城市群区块内部应当能够支撑步行、自行车和短时公交等可以实现的快速通勤,区块间支撑高速公路或铁路等放射线系统。较低级城市区块间交通联系的增强,能够有效减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均衡城市群中的区位优势。
调整各个聚居区或者区块之间的交通成本也即调整其之间的经济距离。因此衢丽花园城市群应当通过建设网络化交通体系——根据不同交通方式在不同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设计——来引导人口与产业在城市群内的分布。
以适宜的交通方式构建空间联系网络,一方面要减少对组团中心主体的压力,不仅强调城市区块上下层级之间的联通,更要加强同级之间的交互;另一方面要改变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的相对空间关系,减小对其他生态要素的侵扰,主要行政规划体系方式是以通勤成本控制异地通勤,从而形成以交通网络为导向组织城市群各层级空间单元的聚集和分布。
部分资料来源:刘蕾,基于田园城市理论的衢丽花园城市展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