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历史文化工作室挖掘彝族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解放前夕的凉山
神奇的土地
伍精华著《我们是这样走出来的—凉山的变迁》节选
凉山地处祖国大西南川滇两省的结合部,南至金沙江,北至大渡河,西跨横断山脉北段,与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东含连绵起伏的大小凉山。中部有雅碧江、安宁河纵贯南北。地理特点是南北有大河环绕,东西有高山对峙,中部有纵贯南北的狭长的河谷。四面山水环绕,形成天然屏障。西面大雪山脉由西北向东南绵延,以太阳山和耗牛山两大山脉构成。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海拔高,气候寒冷,有较多的原始森林分布;东面,大小凉山由北向南绵延。黄茅填是大小凉山的分界岭。大凉山地势较高,但山体起伏舒缓,河谷中间常有一些面积不大的坝子。而小凉山地区海拔高度虽不及大凉山,但山体挺拔陡峭,山脚与山顶的相对高度比较大,所以,有“大凉山山不大,小凉山山不小”的说法。凉山山高水深,交通极其不便。人们常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凉山交通的艰难更甚于此。人们出行,常常要翻山越岭,穿江渡河。彝族有个笑话,隔沟看见鸡吃粮食,但要过去把鸡赶走,须绕路走上半天,到时鸡已吃饱了。还有,在葬区常见到这种情况,两个人在两座相邻的山上,可以打招呼和谈话,但要走到对面与对方见面,恐怕要走上半天。一些地方为了方便,在江河峡谷上建溜索桥。溜索桥的结构很简单,即在江河或峡谷的两岸连一条藤或竹溜索,上面挂一个滑轮,人们通过滑轮从溜索上来往滑行,没有什么保护措施。下边是滚滚江水或是峡谷深渊,上边仅靠一根溜索和一个滑轮,胆小的人一般不敢滑过去,时有人因不慎或溜索断裂而掉入江中。其中的惊险,没有经历过的人是难以体会的。
凉山自然风光奇特。大自然的*斧神工,把凉山的山峰雕绘成千姿百态。山巅披雪,云飘雾罩,奇景随处可见。西昌南边的螺髻山,是川西的名山,其主峰海拔米。明代时就有“螺髻山开,峨眉山闭”之说,其意是指螺髻山比峨眉山还要美丽。在莽莽群山之间,有许多美丽的天然湖泊,西昌的邛海、冕宁的彝海、雷波的马湖、盐源的泸沽湖等闻名遐迩。这里湖光山色,青山绿水,构成独特的天然美景,是理想的旅游风景区。
凉山的气候,在安宁河谷一带是很温和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阳光充足,四季有花开。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被专家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是凉山的米粮仓。而在高原和石山地区,地势变化较大,气候也变化无常,同一地方常常有儿个气候类型,同一座山头,就是在夏暑季节,山顶也长年积雪,寒如严冬;而越往下走,气候逐渐变暖,如春似秋,到了河谷低地,则是炎热的夏日了。过去在凉山工作的时候,我曾写过一首反映凉山这种地形和气候特点的诗,现在还记得有这么几句:
上山踩云间,下山到河边。
山腰是梯田,劳作甜心间。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凉山由于有多种类型的地势和气候,所以,动植物种类比歴多。在美思马边交界的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和冕宁县的拖乌自然保护区等地方,有大熊猫、小熊猫等野生动物分布。凉山的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藏量丰富,木里一带就是我国有名的林业基地。凉山的矿藏丰富多样,有金、银、铜、铁、锡、矶、稀土、钛等各种矿藏,有的矿藏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位置。由于这里地势起伏大,河流多,山高水急,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能母,可开发利用达万千瓦之多。四川是我国水能蕴藏量最丰富的省之一,而四川的水能蕴藏屋则主要分布在包括大小凉山在内的攀西地区。现已建成发电的二滩水电站是亚洲的水电站,正在动工兴建的还有大渡河上的瀑布沟水电站和即将动工的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电站等大型电站。凉山的地热资源极为丰富,几乎每个县都有温泉,许多温泉正在开发利用,已经建成的普格县螺髻山温泉山庄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在凉山这片六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了如此众多的地上地下资源,其品种之多、蕴藏量之丰富,在国内外实属少见。
多种社会形态并存历史发展的步伐,在凉山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表现出了惊人的差异。凉山民族众多,地形封闭,长期与外界隔绝,受外界的影响较小。一些古老的传统能够在这里延续更长的时间。直至解放前夕,凉山不同地区还保留着多种类型的社会形态。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地理范围内,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多种形态,在世界上极其罕见。
在凉山,彝族是当地人口比较多、影响比较大的民族。凉山是我国的彝族聚居区。解放前,凉山彝族地区除与汉族接壤区域或者同其他民族杂居的区域外,多数地区基本上还处在奴隶制社会。在周边汉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一两千年之后,凉山彝区能够这样长期保留奴隶制,其原因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