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恒,英,李晓军
摘要:基于藏羌彝地区自年至年2月存续状态下的家文化企业的分布信息,综合运用平均近邻分析、核密度估计、Moran’sI指数、中心轨迹迁移等方法,从空间视角分析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状态及演化过程,并对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力系统进行深入规范研究,剖析分布的内在规律及集聚要素形成的动力机制,以期对该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推进“一带一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聚类型;动力机制
引言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各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产业集聚优势,形成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发展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具有较强引领示范效应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藏羌彝走廊的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也是巨大的历史机遇。然而目前仍尚未形成产业集聚优势的格局,“空间隔离性”仍然制约着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且对于该区域和领域尚未有完整的研究。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作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文化产业廊道,是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策划实施的重大文化产业工程,也是连接“一带一路”的关键支撑点,在中国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目前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正在积极推进《规划》,而《规划》实施的前提是清晰化与阶段化走廊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因此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文化产业集聚、空间分布及结构演化进行分析,有助于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为走廊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走廊的总体规划和分析提供探索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如图1所示)。
图1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位示意图
本文参考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历程、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概念的规划以及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将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年—年(自由发展时期)、年—年(产业加速发展期)、—年(走廊规划初期)、年—年(走廊规划中期)。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聚特征研究主要是从产业集聚性、密度的空间分布以及产业的中心轨迹转移等方面体现。本文首先通过ArcGIS,应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确认现阶段内藏羌彝走廊文化企业分布形态,随后通过莫兰指数分析该形态分布是否存在相关性,最后通过核密度分析和平均中心法研究走廊文化产业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轨迹,为走廊总体规划结构分析提供科学视角。
一、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产业集群都有一定的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阿伦·斯科特是较早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的学者,他通过研究文化产业生产的特点,指出了文化产业需要从当地社会团体的特征风格、敏感性和论坛中挖掘资料。德国学者claussteinle和holgerschiele()通过分析提炼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素和成长曲线(1)。里查德·弗罗里达()在分析文化创意经济中对一般产业集群与文创产业集群做出了详尽的比较,总结出文创产业集群需要有特有的发展要素(2)。国内学者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