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是对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价。中国拥有10个左右的“一线城市”是比较科学的,但如果达到19个甚至更多,则多少有些泛滥。
▲图片来源: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作者:谢良兵
来源:沸腾
近日,有机构发布了“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引发热议。这是一个延续了5年的榜单,今年的新闻点在于城市梯次发生了变化,即“北上广深”变为“上北深广”。另外还有15个“新一线”城市的席次也发生了改变。
成都在这份榜单中连续五年排在了“新一线”的榜首位置,以致于有网友调侃这份榜单的制作人一定是个成都人。
毋庸置疑,在传播上,这份榜单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仅创立并炒热了“新一线”这一概念,并且至少给了15个城市进入“一线城市”的梦想机会。
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一线城市”吗?
▲图片来源: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
把“新一线城市”称为
“商业新一线城市”更合适
按照这份榜单的设计,中国的“一线城市”实际上达到了19个,即“上北深广”这四个真正意义上的一线城市,外加“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和无锡”等15个新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本质上是一个房地产概念,起初源自于房地产企业选址的标准。这一概念是随着这些年房地产行业的火热以及房价的飙升而变得根深蒂固的。
“新一线”是借助这一热度而衍生出的新概念,其本质上是一个针对城市商业维度的传播概念。
正如榜单制作方所称的,这个榜单是中国城市的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然,该榜单对于城市的分级,也是基于商业魅力这一维度而言,而非对一个城市的综合性评价。
也就是说,这份榜单的外延很大,但内涵偏窄,更准确的定义为“商业新一线城市”可能更合适。
如果细究这个榜单在“新一线”上的标准,至少有几个问题需要回答——
一是为什么是15个城市,而不是5个、10个甚至20个?
二是指数得分排名第15的无锡是47.79分,那第16名的昆明以及紧挨着的大连、厦门分数差了多少而沦为了二线城市?
事实上,我们对于“一线城市”的认知,早已脱离了房地产、商业等方面的范畴,它实质上变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城市在全国甚至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区域地位等综合性的考量和评判标准。这也是有些人看到15个“新一线城市”之后产生疑惑的原因之一。
▲上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定义“一线城市”离不开产业
除了商业,这份榜单对于城市的产业布局并未做过多的涉及。但一线城市的定义恰恰是离不开产业的。一个城市的产业定位和体量决定了其在整个国家甚至世界产业链上的地位,也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等级。
真正意义上的“一线城市”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城市一样,需要具备几个基础条件——
一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甚至世界影响力;
二是经济(产业)实力要排在前列;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
四是外来人口占据很大的比例,是人口净流入城市;
五是要对周边甚至更大范围的城市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对于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中国而言,目前四个“一线城市”的体量的确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仍需要多培育几个“一线城市”,这也是“新一线”概念能够火起来并受到地方政府重视的重要土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中国多达19个“一线城市”有些泛滥
于是,问题来了,中国还需要几个“一线城市”?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中国有一个官方概念叫“国家中心城市”,它的定位其实更接近我们传统意义上对于“一线城市”的认知,也符合前文所述的条件。
目前被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9个。
当然,这是国家在发展战略上给出的名单,更具有行政色彩。而“一线城市”作为一个市场化概念,除了行政力量的支持,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市场力量。
所以,不在国家中心城市名单上的深圳已经是实质意义上的“一线城市”,杭州等城市也能凭借市场力量挤入一线阵营。
以人口规模来算,相较于美国的三个主要“一线城市”,中国拥有10个左右的“一线城市”是比较科学的,但如果达到19个甚至更多,则多少有些泛滥。
其实,合理的城市竞争是必要的,但也并非所有的城市都应该力争成为“一线城市”,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位置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榜单,作为一个从商业魅力方面评价城市的排行榜,其维度和数据是值得各城市借鉴的。重要的是,这份榜单背后所折射出的城市营销手段也非常值得学习。
但,若真以此作为标准把自己当成了“一线城市”,只能说,新一线城市这么多,榜单都不够用了。
(作者为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链接
以后请不要再说“北上广深”:
中国最新1—5线城市
排名出炉!(附完整名单)
依据最新一年的个品牌商业数据、19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中国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以此综合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四个一线城市在各自的两个梯次中调换了位置——由“北上广深”变为“上北深广”。15个“新一线”城市的席次也有一些改变,依次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和无锡。
时至今日,你依然很难用文字概述这个问题的答案。因此,尝试利用日益丰富的城市数据,或许能为城市建立一套评估体系,以描绘人们心目中理想城市的轮廓。
依据最新一年的个品牌商业数据、19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中国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
为保证榜单的延续性与可比性,这份年最新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沿用了上一年的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并维持了原有的算法框架:一级指数的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指数以下的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以此综合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四个一线城市在各自的两个梯次中调换了位置——由“北上广深”变为“上北深广”。15个“新一线”城市的席次也有一些改变,依次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和无锡。
自《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以来,一线城市的位次三年来首次发生了变化,北京不再稳占城市榜单的第一位。在代表城市人才吸引力与创新程度的未来可塑性指数中,北京依旧排名第一,但北京的城市人活跃度指数却比去年下降了一位。
深圳的商业魅力指数在今年超越了广州,成为榜单的第三名。除了专利数量连年居首,GDP也在年突破2万亿元,深圳的城市包容度以及所培育出的创新土壤,使得它持久向上的生长力在中国一线城市梯队中更加突显出来。
在新一线城市中,无锡经过一年的蛰伏重返新一线;重庆、苏州、郑州是位次连续3年上升的3个城市。而东北城市持续衰落,沈阳的排名下降了1位,大连已经跌出新一线城市名单,落到昆明之后的第21位。
越来越多城市都充分意识到,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今年年初,南京、杭州、成都、西安和武汉等新一线城市都相继出台人才新政,吸引高校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落户。这是一场“人才争夺战”,更是城市发展核心要素的抢滩。
多样开放的城市空间与创新人才是互为因果的共生关系。对所有城市来说,发展之道或许并不在于追赶当前的产业风口。集结吸引最优质的人才和资源,在新的机遇到来前做好准备,才能在适当时机最大程度地激发城市能量。这也是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设定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指数算法时所坚持的价值观。
城市更新与治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从上到下,一座城市的管理者都值得像一家公司的经营者一样去思考市场中的供需关系,理解城市人真正想要怎样的多元空间与生活方式,理解人们为什么宁愿抛弃自己的故乡而来到一座城市,理解人们心中想要寻找的理想城市是什么样的。
基于此,我们才有可能将所有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都装进城市这个复杂而有趣的有机体之中,并在未来居住在一座真正的“理想城市”。
以下将解读五大指标的具体考量维度和计算方式:
A商业资源集聚度
借用商业社会中最为精明且谨慎的门店选址逻辑来判断一座城市的好坏,是我们5年前提出“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时就认定可行的方法。现在,这套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升级。
通过空间算法,我们依据商业资源的聚集程度,将城市内的商业空间分为3类:有品牌门店落位的计为最广泛的城市区域,相对形成了商业资源集聚效应的为城市商业区,商业品牌最密集的为核心商圈。商圈大小和城市规模差异均不影响得分,在商业核心指数中,我们只考量因品牌入驻所带来的集聚效益。
杭州、苏州和武汉等商业多中心城市在城市商业区实力上得分更高。杭州的核心商圈实力排在新一线首位,连接成片的武林广场与新兴西湖湖滨商圈,和钱江新城一起,形成了杭州实力最强的核心商业片区。
在今年的商业资源集聚度中,我们依然考察大品牌青睐度——大品牌如何选择城市,代表着品牌对城市商业品质氛围的认可。成都依然是西南地区大品牌进驻的首选城市,成都的消费品牌门店总数连续三年超过广州及其他新一线城市。此外,在统计口径内,过去一年重庆新增了家品牌门店,是新一线城市中增长势头最好的。
这些之外,我们也不能忽略在城市毛细血管中生长的基础商业,它们更贴近城市人的生活,是商品交往最频繁之处。
B城市枢纽性
若是把城市之间的关联比喻成一张网,那么每一座城市都是网络中的节点。强辐射力的城市向周边城市输送更多的商品、资源与人才,弱辐射力的城市往往处于被动接收辐射的地位。这种输送的能力——即枢纽性,是城市重要的竞争力之一。
交通是联通城市的物质基础,在这个维度,我们既考虑了城市的高铁站数量、民航可直达城市数、经过高速公路条数等城际交通基础设施类数据,也用城市对之间通过铁路、民航与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的城际往来矩阵分别计算了城市在交通网络中的枢纽性。
今年的物流通达度指数在物流网点数量之外,新增了各城市收寄包裹的数据。义乌所在的地级市金华表现出色,寄出包裹数排名第二,仅次于物流发达的一线城市广州。
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计算的是城市中各商业品牌与其所在区域内其它城市联系度的总和。华南的广州和深圳、西南的成都和重庆、东北的沈阳和大连商业资源分配相对“均势”,而上海、北京、武汉和西安在各自区域内则具有绝对优势。
C城市人活跃度
任何一个理想城市的模型都不可能忽略人在城市中的行为。
消费活跃度指数是衡量城市人是否活跃的基础指标,也意味着城市人的支付能力以及整座城市在线上线下同步提供商业服务的能力。江浙沪地区在这个维度表现突出。网购人均购买频次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9个来自江浙沪地区。其中,杭州的网购人均购买频次超越4个一线城市排在首位。成都、武汉和重庆等中西部城市则是日均观影规模最大的新一线城市,足够的人口规模为当地的观影消费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潜在客源。
夜间活跃度监测的不单是城市夜晚的生命力,更是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产出的潜力。如果按区域划分,华南和华东是夜间活跃度最高的两个区域。苏州、杭州和东莞是夜间最活跃的新一线城市。
不安分指数衡量的是城市向上生长更新的欲望,它代表了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成都是不安分指数最高的新一线城市。成都人乐于在旅行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旅游记录,也迅速接纳了新生的共享单车,并保持着很高的日常骑行活跃度数据。
D生活方式多样性
生活方式应是属于每个城市人的个体选择,但理想的城市中一定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姿态,它们构成了一座城市多元、包容的性格和气质,也成为城市最重要的魅力所在。
人们在城市中极富个性的生活方式选择离不开空间、活动和商业3个要素。因此今年我们重新建构了生活方式多样性指数的算法框架,从出门新鲜度、休闲丰富度和消费多样性三方面更聚焦地衡量这个与城市人生活感知密切相关的指数。
诸如餐厅、咖啡馆、运动场馆、书店、博物馆、电影院等场所提供了城市人在工作与居住之外的“第三类空间”,人们在这里与熟悉或陌生的人交谈、交换情报、迸发灵感。离开家和办公室,这类提供“出门新鲜度”的户外活动空间正是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发生的地方。
更多的人开始跑步、健身、阅读、听音乐和旅行,这些休闲活动类数据都可以用来衡量城市人的休闲丰富度。
通过电影票房、音乐App的付费意愿、淘宝线上消费商品的多样性、对星级酒店的偏好与旅游产品的购买意愿,我们能观察到城市人多样的消费类型。从数据看,成都、南京和杭州相比其他城市更愿意在音乐上投入资金。
E未来可塑性
未来可塑性指数试图观察的是城市在未来能给予人们多少想象和可塑空间。我们试图在这一指标中观察两种对年轻人就业和定居产生影响的力量:良好的创业氛围、工作环境以及志同道合的伙伴吸引着年轻人来到城市;而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又让人们不得不在生存与生活间作出选择。在这两种拉力与推力的拉锯战中,前者的影响力更占主导。
创新能力是城市可塑潜力的重要一环,初创公司是最主要的创新主体之一。杭州、成都创业平台数量和融资规模仅次于一线城市,是创业环境最好的新一线城市。
高校是人才最主要和稳定的来源,然而这并不代表城市就拥有更多人才。南京是优质高校生源最丰富的新一线城市,但却也同时面临较低的毕业生留存率。城市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核心是,让人留下来。
这一指数还考虑了城市人消费行为中的商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