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青藏铁路
采访者
孙鲁晋
青藏铁路线路示意图
从年到年,从青海西宁到西藏拉萨,青藏铁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钢铁大道”全线贯通。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十三万建设者在公里的钢轨上镌刻了心血汗水、理想信念。在历史的年轮里,青藏铁路不仅重新标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海拔,也记录了国家的成长与发展。
关角隧道,五十多位铁道兵长眠于此
5月的青海空气中还有未褪去的寒意和清冷,火车正行驶在西宁到格尔木途中,坐在我对面的老人是张生林,虽然此时他也仅是乘客,但关脚山绵延的铁道不会忘记他与战友们青春的模样。年,18岁的张生林和铁道兵第十师的战友在青海省天峻县关角山参与青藏铁路西宁到格尔木段的建设。
“
张生林:“那个时间我们在军旗底下宣过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旧关角隧道是人工拌料,没有一点机器,在铁道兵心中都是一个丰碑。”
”
原铁道兵战士张生林在前往新关角隧道的列车上
央广记者孙鲁晋摄
关角山是青藏铁路的必经之处,也是当时的咽喉工程,那里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常有透水、落石等灾害。年关角隧道顺利贯通,但五十多位年轻的铁道兵战士却长眠于此。
老关角隧道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委宣传部供图)
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到拉萨段开工典礼上,张生林把手中象征着铁道兵精神的旗帜递到了中铁二十局职工代表的手上:
“
张生林:“我说我完成任务了,我把旗给(出去)了,我自豪地说一声‘我们完成了’”
”
列车通过老关角隧道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委宣传部供图)
随着铁路运能运力提升,年,世界海拔最高的电气化铁路第一长隧——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全线贯通,列车由原来绕行关角山变为穿梭关角山。张生林作为老关角隧道的修建者和最后的守护者难忘那一刻。
“
张生林:“年12月25日早上10点40分通过了最后一趟货运列车。”
”
新关角隧道通车后,列车速度由60公里/小时提升到公里/小时,通过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20分钟。
新关角隧道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委宣传部供图)
电气化改造扩能提速,隧道迎来新一代守护者
回忆与火车并肩奔跑,窗外若隐若现、渐行渐远的是蓝色的青海湖,青藏铁路过青海湖后便折向西南,经天峻县驶向柴达木盆地。火车行至天峻县天棚站时我们下车,因为这是离新关角隧道最近的车站。
列车驶过青海湖央广记者孙鲁晋摄
下午三点,迎来了可避让开正常运行的列车,进行线路维护检修的时间窗口。我和线路养护工一起登上作业车前往新关角隧道,在这里90后新一代线路工要用激光平顺度测量仪进行检测。
“
“我们进来换一下弹条,火车进来冲击力大,弹条会从这里折断,折断之后就会弹出去,如果多了的话轨迹变大造成的严重的后果就是火车脱轨。架这个仪器然后他们用那个电子道尺排一下,主要看的是轨距和水平,轨距大了的话得用轨距块把轨距改了,弹条断了的话要把弹条换掉。”
”
线路养护工在新关角隧道内作业央广记者孙鲁晋摄
线路养护工在新关角隧道内检查铁轨
央广记者孙鲁晋摄
告别了洋镐、九齿叉等传统工具,张生林在一旁默默地望着年轻的同事用最新的设备精细作业,没有交流也没有多言,离开时途径老关角隧道附近曾住过多年的宿舍,他起身隔着车窗拍了一张照片,自言自语道,那是我的家。
列车穿越高原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委宣传部供图)
边陲小城德令哈,从一片荒芜到循环经济新引擎
车继续前行,不知不觉,远处白色的积雪勾勒出山峰的轮廓,天空已挂上了淡紫色的晚霞,傍晚时分,我们到了柴达木盆地的边陲小城德令哈,这里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
德令哈街边央广记者孙鲁晋摄
宽阔的道路两旁丁香花盛开,清澈的巴音河穿城而过流向工业园区……很难想象德令哈站客运值班员张吉英当年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的“失望”与“伤心”。
“
张吉英:“年毕业参加工作被分到德令哈之后坐着慢火车从西宁往德令哈走,越走越荒凉越走越荒凉,一点绿气都看不到,出去什么都没有,我就特别伤心,我就说这咋生活呀,但是现在上了7年班,我觉得挺喜欢德令哈的。”
”
德令哈车站客运值班员张吉英央广记者孙鲁晋摄
那是张吉英生平第一次坐火车,当时只有几趟列车凌晨时经停的小站,如今随着旅游业兴起也有了始发城际列车“德令哈号”。
列车即将驶出德令哈车站央广记者孙鲁晋摄
青藏铁路打破了长期制约青海发展的交通“瓶颈”,极大地改善了对外交通条件,谈到数据海西州工业和信息化局调研员张秀海颇有感慨。
“
张秀海:“84年我就从事经济运行,当时我们全州的工业总产值好的时候有一个亿,现在已达到五百亿、六百亿,如果没有这条青藏铁路线,我们的工业不可能发展。”
”
昆仑碱业厂区里工人正在青藏铁路专用线上装车
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几乎拥有元素周期表上所有的矿藏,素有中国“聚宝盆”之称。近年来,当地8家企业先后开通了青藏铁路专用线,火车直接开进园区工厂给大宗货物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
张秀海:“长距离运输像大宗产品,钾肥、纯碱、原盐,一年都是几百万吨,这样的运输如果靠公路完全不现实,所以说这条青藏铁路线,对全州的工业经济来说是一条非常关键的生命线。”
”
年,随着青藏铁路扩能改造主体工程的完工,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段由原来45个车站增加到58个,运输能力提升80%,进出西藏更加快捷。
列车行经海拔米的唐古拉山口
高原型列车央广记者孙鲁晋摄
凌晨2点钟,西宁开往拉萨的Z次列车上,车长张红磊正在例行巡车,这趟列车驶离格尔木后会在公里的行程中爬升多米,将途经海拔米的唐古拉山口,此时已到海拔米左右的地段,高原缺氧环境下,虽已入夜,但列车员们仍在岗注意重点旅客的情况。
“
记者: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个声音是……
列车员:哦,这是紧急供氧口的氧气,高反特别严重的时候用吸氧气,不严重的时候用弥散式氧气。
记者:这种弥散式氧气一般什么时候才会供呢?
列车员:格尔木到拉萨都有的。
”
视频:Z次列车车长张红磊正在例行巡车
年,格尔木到拉萨段通车,那一年张红磊作为家中第三代铁路人也踏上了工作岗位。和儿时记忆中的火车不同,车厢内不再嘈杂拥挤、卫生间干净整洁、车上还配有制氧装置……伴随着硬件设施不断升级,透过往来人群张红磊还感受到了更多变化。
“
记者:这两年你感觉到我们的青藏铁路有哪些变化?
车长:到拉萨来旅游的、来务工的特别多,青藏线一开通以后可能带来的机遇包括带来的就业率稍微大一点。
记者:我们现在大概到什么位置了?
车长:沱沱河过了,正在往唐古拉山上走着
”
Z次列车驶过唐古拉山口时列车上制氧机显示屏
列车平稳地翻过了唐古拉山,行驶在世界屋脊之上,茫茫天地间,人类如此地渺小,而在与自然的较量中,又如此强大。
Z次列车驶过措那湖央广记者孙鲁晋摄
清晨6点半,天边青蓝色的云层里透出了金色的霞光,将车窗外的湖面照亮,这是属于高原的静谧与美丽,地图显示列车已驶过措那湖,这意味着下一站就是那曲了。
数说青藏铁路
★
5
青藏铁路地处地球“第三极”,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铁路沿线经过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5大水系发源地。
50
青藏铁路建设完工以来,青藏铁路冻土长期监测系统形成了动态预警预报机制。从监测结果看,99.5%的冻土区段路基沉降量都没有超过50毫米的设计允许值。
58
青藏铁路格拉段设置了总长逾58公里的野生动物通道。
青藏铁路全长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地段公里。
青藏铁路沿线绿化长度占总里程的41%,绿化面积万平方米。
/
青藏铁路海拔米以上的路段公里,最高点海拔米。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从今天开始,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往期回顾:
中共“进京赶考”的起点如今什么样?
足迹
中共“立规矩”的地方今天怎样执行规矩?
足迹
解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进京瘦身三次走了17天,如今……
足迹
北斗导航+无人机+...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接地气的用法了
足迹
马背上建校,如今同层换教室要走8分钟,这是什么“神仙”学校?
足迹
全国人民用的铅笔,5支里有3支来自“光腚屯”
足迹
太美了!这梯田不是江南,是“中国薯都”
足迹
让肿瘤消除,让土豆增产……核技术竟然还能干这些
足迹
记者进入核反应堆厂房,迷路了……
足迹
一堂课:涨知识、超有趣、还能扶贫!想来试试吗?
足迹
河南兰考的红薯,北上广卖到几十块一斤竟然还供不应求
足迹
“蔡家崖”专列带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为红色旅游“爆款”?
足迹
这个“与世隔绝”的古老神秘民族,就这样“一步跨千年”
足迹
从原始社会直接走来的他们,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了孩子
足迹
这个巨坑有32个故宫大!当年曾被印上人民币,如今……|足迹
这个地方名叫海子,比海子的诗还要美……
足迹
假期过半,再不来这里看看就等八月吧
足迹
你知道“西海固”吧,有没有想过去那里看山花?
足迹
这个作家柳青曾经住了14年的村庄,如今正在“二次创业”
足迹
那个传奇的大陈岛,如今成了大黄鱼“咕咕”叫的网红打卡地
足迹
车厘子吃到饱,出门就逛免税店,郑州+卢森堡这条空中丝路有多牛?
足迹
从90分钟到3分钟,他们如何与地震波赛跑?
足迹
如果没有它,珠三角会多出50座大型火电厂
足迹
记者跟喜提热搜的“风餐兄弟”走了一圈,差点哭了
足迹
守卫三峡大坝,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足迹
这里美到窒息,为何慕名来旅游的人却难以久留?
足迹
见面在机场,庆功吃包子,都有“强迫症”……他们的产品却全球都看好
足迹
沂蒙老区的“逆袭”: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足迹
不仅“半条被子”能留住游客,这里吸引人的还有更多
足迹
这支部队组建27天就参加抗美援朝,如今……
足迹
每天多营业6分钟,这里的便民之门开了几十年
足迹
从前慢,是路途远;如今慢,只因我心里放着你
足迹
神秘港口、神奇列车、神圣职责,这里是……
足迹
世界最快,中国最忙,京沪高铁靠这个操作领先国际!|足迹
70多年前“分马”的屯子,如今汽车换着开
足迹
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足迹
你没见过的“百变”雷达,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足迹
这般拼命,这般质朴,生活怎会辜负这里的人们!
足迹
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今天……
足迹
一年网销9个亿,多肉控,看这里!
足迹
从寸草不生的南海戈壁到美丽可爱的海上家园——带您走进西沙中建岛丨足迹
这群士兵能挡烈日狂风,更能守卫我海上疆土
足迹
神秘神农架,追踪金丝猴……
足迹
天津自来水由苦变甜的那天,有些老大爷都流泪了!
足迹
“万州烤鱼”这么火,背后是一座移民城市的新生
足迹
这座中国核武研究基地,在深山里秘密隐藏了23年
足迹
绝密基地解密之后……
足迹
这个地名一口气念不完,这里的故事一整天说不尽
足迹
你家的家具很有可能来自这个4A级景区
足迹
因为这些海上移动城堡,中国远洋货运拿下全球多个第一
足迹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审稿:王磊
记者:孙鲁晋
新媒体:周文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