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梅陇模式”下的天峻草原变得生机勃勃。天峻县委宣传部供图
梅陇村,因为改变传统粗放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在草山上开创出一条别开生面的崭新发展路径,形成叫得响的“梅陇模式”而为人们所熟知,并成为青海牧区的一个样本和示范。
蹚过岁月的长河,十余年前,在青海省率先发起成立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梅陇村,现如今走到了哪一步?
一
早晨7时许,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乘车出发赶往多公里外的天峻县。人在车上,明显感到车在缓坡而上,车窗外的自然景观视觉,也让人感到从工业区到农区、继而走进牧区的空间过渡,其间路经海拔米的关角山垭口,提示我们:天峻在高处,此行探访的梅陇村也在高处。
到达天峻县新源镇已是中午,镇上有一处百米长的两层临街铺面,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办公场所就设在这里。
“合作社的腰杆粗了,这么长的临街铺面都是他们投资发展的。”同行的天峻县委宣传部人员轻描淡写地介绍。我却以为合作社还在草山上放牧牛羊,眼前的景象,让我对梅陇合作社有了新的认识。
合作社的办公室很有现代气息。曾经见过的梅陇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军青,比几年前更多了几分稳健和干练。得知我执意要去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梅陇村采访,便让驻梅陇村的“大学生村官”尕玛吉给我们当向导。
牧区的天说变就变,雨地里车沿着崎岖颠簸的砂石路上行,约莫半个多小时,来到山峦间的梅陇村,虽说正值盛夏,雨中的梅陇村却充满寒意。
梅陇村,位于天峻县新源镇东部、布哈河东岸,平均海拔米,是一个纯牧业藏族村。共有牧户72户人,拥有草场0.88万公顷,可利用草场0.73万公顷,牛羊共计多头(只)。村党支部现有26名党员。
雨雾中的山峦变得迷离,顺坡往上望去,牧户们的帐篷像是随意撒在山间。驻村的尕玛吉手指远处:“我家就在那里”。她是梅陇村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脚下的这片草山,就是8年“梅陇模式”孕育和发端的地方。
56岁的吉措扎西和妻子花毛吉是村里的牧户,他家的帐篷扎在山下一块地势平坦的地方。被合作社聘为放牧员的吉措扎西骑马回来,说起13年前成立梅陇合作社,当时身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吉措扎西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各家都是靠放牧过日子,草山上的牲畜和牧户经常受到狼和棕熊的侵害,如再遇上雪灾或别的自然灾害,日子更难过。”吉措扎西说,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想把草山上零零散散的牧户聚到一起,共同抵御各种灾害,让大家的日子都能好起来。
想法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平时散居各处的牧户都是单独经营,牛羊和草山就是家里的全部财产和依靠,要拿出来到合作社入股心里感到不踏实。加上牧民此前对合作社连听也没听说过,多数牧民不愿入社和参股,致使合作社在起步时“踢出的第一脚”难之又难。村委班子成员上门说服动员也多是无果而归。无奈之下,天峻县委、县政府出了主意,让村里的党员和村干部先行入社入股,给大家带个头、打个样。8年春天,由军青、吉措扎西等13户46人组建的合作社,第一个在青海的草山上“冒”了出来。转过来年,合作社便实现收入20多万元,为其后的发展掘出“第一桶金”。
二
走过“草创”的初期阶段,身后有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撑腰,梅陇合作社的发展开始了顺风顺水的里程。
开宗明义。“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为合作社奔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划出了既定“航线”。
“规矩”塑出“方圆”。合作社设起了理事会、监事会等议事机构,制定理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财务制度等40余项内部运行管理配套制度。针对运行中出现的弊端,重新对合作社社员牲畜资产配股、社员自食羊分配、牲畜核查清点、社员外出看病住院资金垫付、社员外出学习考察等8项运行规则。
正规化运行带来效应,入社入股由起初的13户46人,在滚动中发展到目前的入社牧户72户人,入社入股达%。合作社从9年年终分红23万元增长到年的万元,其间增长20倍。草场、牲畜以及省州县扶持资金折股股,股金达到多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自身发展能力为合作社的跃升蓄积了能量。
草地畜牧业崛起“生力军”。合作社一手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对入股的牲畜实行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防疫、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群养殖的“六统一分”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一手持续推进科学划分草地资源、优化放牧制度,为草畜平衡提供保障。合作社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以前各家单独放牧时,在自家的草地上哪里草好就往哪里赶牛羊,时间一长,牛吃羊啃,草场一天天恶化,甚至露出地皮。因为不了解市场,各家的牲畜也卖不上好价钱。现在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经营,草山好了,分红也高了。”吉措扎西说,村里很多像他一样有放牧经验的牧户,也被聘到合作社打工放牧,收入到年底分红时一起结算。加上村里通了水电路,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吉措扎西说,他的三个女儿没有从他手里接过牧鞭,都在县城里干自己的事,大女儿还在县里的民族小学当上了教师。
三
说话间,帐篷外的雨下得越来越大。吉措扎西家的帐篷里弥漫着滚沸的奶香。
“最初我把家里的草场和牛羊入社入股,等于把家底全掏了出来。说心里话,当时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可我是党支部的副书记,要领头干。没想到合作社十几年时间能发展这么好。”吉措扎西话说得坦诚。
像雪球般滚动起来的梅陇合作社,在自身壮大起来的同时,带动了整个梅陇村生产活力和发展新希望。
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实现村民整体脱贫,合作社下出“四步棋”。
第一步:从合作社成立初期,就先后整合扶持资金购买母羊只,作为扶贫周转羊,每年确定4家贫困户每户分配只羊作为基础生产资料,当年所产羔羊进行均等分配,50%羔羊归牧户自己支配也可入股,另外的50%必须入股合作社,防止贫困户因经营管理不善返贫。次年,对只生产母羊重新分配到另外4家贫困户,牧户依次实现了脱贫,直至全村整体脱贫。
第二步:以购买生产母畜、入股经营第三产业、集体股份分红、联企兴村“11”行动方式,发展村级产业,盘活村集体的资产资源,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5万元,让村集体摆脱“空壳”帽子,有钱办事。
第三步:引领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开辟出多元增收渠道,在产业融合中让牧民投身其中。投资万元在县城购置面积达平方米的商铺用房,由梅陇展馆培训基地、商铺、火锅店、办公用房构成,形成合作社的第三产业框架。筹取资金万元开办起梅陇村火锅店,把21.75万元的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与合作社的.25万元资金进行整合后,兴办天峻县柴达木福牛生活体验店。村集体占股13%,连续五年从店里的承包费中每年给村集体分红3万元,3年后合作社返还村级产业发展资金21.75万元。村集体的“死钱”,在合作社的运作中变成“钱生钱”。
第四步:合作社利用自身畜产品优势,与火锅店定下牛羊肉供销协议,不但为村集体的畜产品打开了销路,畜产品由“上游”到“下游”身价倍增。在西宁一家酒店入股万元参与到酒店经营,在本地发展第三产业基础上融入到“飞地”经济,去年已实现分红11万元……
曾经13户形成的“一叶扁舟”,在发展中打造成了经济“航母”,依靠不断输入变革的能力,从草山出发,扑向了波澜壮阔的市场大海。
辽阔的市场天地,让梅陇人的心也更加“野”起来。“梅陇模式”的升级版应运而生。
——以组建生态畜牧业联合社作为突破口,组建起县级合作社——玉舟生态畜牧业联合社,并将天峻县生格乡的4个合作社联合一起,组建成乡级生格草希生态畜牧业联合社。以更加注重品牌和推进有机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集约“出海”。
——以加速剩余劳动力转移,为走出草山的牧民增收广开“财路”。各村的牧民群众在联合社的引领下,纷纷在县城内外从事洗车行、酒店、畜产品销售等二三产业工作。牧民的收入从过去仅靠放牧变成多元。
——梅陇的草山在缓解放牧压力后,合作社的草场产量亩均增产15到20公斤,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0%,草原生态得到了空前改善。
雨过天晴。走出梅陇村时一路在想:如若没有梅陇,对青海广袤农牧区意味着什么?曾经的欠发达省份从不缺乏变革的勇毅,或许我们曾经“迟到”,但却永远不会“缺席”,并且会在追赶中显现自己的耐力和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