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激荡在冬日戈壁上的暖流青海新闻网 [复制链接]

1#
兰州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4292716.html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巍峨的祁连山脉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又盖了一层新被,大雪时节的骤冷悄然而至,顺着山岭摸到了柴达木盆地上的农户牧民家中。不过,这股子寒气还未至家门就被乡亲们热情的干劲和努力奔向小康生活的忙活劲给冲淡了。

乡亲们的腰包鼓了,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崇尚文明,践行文明的新风尚也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竭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提升”的大环境下迅速传播到了各家各户,在田间地头和农牧民家里的热炕头,在秩序井然的和谐小区和楼宇间,“讲文明、树新风”成为邻里间口耳相传的佳话,老百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焕发出来的蓬勃动力,如一股暖流激荡在冬日的戈壁四野。

12月份,走进海西州的社区街道、乡镇村落,我们亲身感受到这股无形的精神财富在促就各族农牧民群众奔向幸福小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绘就成共创文明和谐新生活的波澜画卷,而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从中获得实惠,生活安居乐业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充满着炽热的温度、情感、歌声……

这股暖流,润泽居民家

天寒地冻,在天峻县水电南路的一处供暖管道旁,县集中供热供水公司的职工汪杰秀正和同事们蹲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坑道里维修着供热管道。

“老汪,你一整晚没睡了,换我来吧!”紧张地施工当中,看到满脸疲惫的汪杰秀仍在坑里维修,一旁来换班的同事有点担心。

“快了,快了,这个阀门修好就完工了。”汪杰秀似乎并没有听到同事的说话声,依旧一股脑想着赶快修好供暖管道,他们已经在这里奋战了两天一夜,这时可不能功亏一篑。

咔,随着管道阀门的应声转动,最后一处故障被排除了,供暖管道恢复正常供暖。汪杰秀这才擦擦身上的汗,长吁了一口气,满脸笑意地对同伴们说:“终于好了,可以回家睡觉了!”

“这几天天气冷,这样的状况要及时解决,只要能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这条供暖管道刚好是通向天峻县的小区新源镇城东社区团结佳苑的,汪杰秀和同事们的努力保障了几百户居民在冬日里的取暖问题。

盆栽里各式各样的花朵竞相绽放,走进社区居民保安的家中,一股暖流扑面而来。保安正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织着十字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从住进楼房,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到冬天家里十分暖和,前一阵暖气出了点小故障,不过联系了供热公司后马上就给解决了。”保安激动地说道。

这时,赶来查看供暖情况的汪杰秀也来到了保安家中,看了看墙上的温度计,显示的是28摄氏度,对着保安说:“大姐,供暖管道修好了,现在房子也热了,要是再出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就可以了。”

“好的、好的,你们可真是帮大忙了,谢谢!”保安连声感谢,这下自己又可以在家里洗热水澡了。她又对着记者说:“记者同志,你可要好好写写他们,你看现在社区里多方便,真是有求必应!”

走出保安家中,团结佳苑里的一栋栋整齐的楼房,一辆辆小轿车、摩托车停放有序,整个小区洋溢着幸福和谐。

“以前小区里车辆乱停乱放,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经过社区、物业、居民共同努力,居民自觉当起了交通协管员,维护社区秩序。”城东社区团结佳苑居民杨占梅说。

过去,小区道路两侧及人行道随处可见乱停的车辆,严重影响小区交通和街道环境,对辖区居民出行构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自从成立了城东社区楼宇文明促进队后,集中整治小区道路沿线乱停乱放现象,共清退违停车辆20多辆,摩托车32辆,规范了停车秩序,营造了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城东社区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索南南加说:“乱停乱放现象虽然在很多地方都很普遍,但现在居民们的生活需求提高了,只要是居民提出的问题,我们都要想办法落实解决。”

杨占梅也在一旁应声说道:“是呀,现在走进我们小区心情特别舒畅,邻里之间相互友爱帮助,有难题、有难事大家一块儿解决,社区卫生整洁干净,道路顺畅,越来越有大家庭的感觉了。”

这股暖流,带来新风尚

巴里河滩村位于茶卡镇东部,距镇区10公里,全村有68户人,年56户牧民从草场上搬了下来,住进了茶卡镇满都海小区。

住进宽敞、舒适的楼房后,村里人就医、孩子上学更方便了,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来到小区,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的老人们沐浴在冬日暖阳里,蒙古包建筑的幼儿园,满满的民族风情,楼前楼后停满了私家车,显示着牧民群众的富足。

满都海小区里的住户大多是从草原搬下来的牧户,搬下来那几年,村民们都想着赚钱、怎么发展后续产业。那段时间由于牧区生活和城镇生活的差异,经常会有乱堆垃圾、开会散漫,甚至是随地大小便的现象,一度被别人说成是脏、乱、差小区。

“从草原搬到城市里,难免会有许多习惯不适应。好的就要留下,不好的就要改正。你看现在的小区里垃圾统一放在堆放点,也没有乱摆乱放的现象,这就是文明建设的效应。”党员满德胡对于村子的精神文明建设很有信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时刻都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也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说起村里的敬老爱老典型,满德胡扳起手指细细数来:“哈斯尔德尼一直供养着80多岁的爷爷,孟克父母早逝,他接过赡养老人的重担,精心伺候着快90岁的奶奶,曹旺奉养着卧病在床三年多、快90岁的丈母娘……”

就这样,在这个昔日里一度被冠以脏乱差牧民小区里,以身边的鲜活例子和道德典型为引领,一传十、十传百,“争当文明户”已成为小区里继产业发展兴旺后的新名片,“好人”效应正在每家每户间复制和推广。

转头走进社区的图书馆内,村民们就像学生一样在房间里的桌子上认真着阅览着图书,畜牧养殖、疫病防治、生态科学等书籍一家一家传着借阅,不时还传来一阵阵热烈的讨论声。“孩子们在外面打工,我们俩还放着多只羊,要乘着转场前的这点时间多学点畜牧知识。”60多岁的尼玛说。在一旁的村民钢巴特尔忍不住打趣的向尼玛老人说:“您老人家都快赶上县城里的技术员了。”

一阵说笑让整个图书室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大家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度过了一个充实的一天。“如今大家腰包鼓了,精神食粮也要跟上。现在村里的图书室可成了抢手的地方了,你晚点来还没位置呢!”这几日,为了多学点农家牧场经营的方法,钢巴特尔几乎每天清晨就要到图书室学个半天时间,好让自己的生意多一些参考。

这股暖流,温暖着人心

清晨,初冬的高原小城,德令哈市环卫处的环卫工们已经工作了2个小时,他们几乎是饿着肚子在清理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此时一杯温暖的豆浆送到他们的手上,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道不出的温暖。

“您好!您辛苦了,给您倒一杯热乎乎豆浆暖暖身子。”建设路社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的许春红说着便把一杯豆浆递了过去。

“谢谢你!你是哪个部门的啊?叫什么名字啊?”环卫工蔡大姐目光里流露出深深的感激。

“您就叫我志愿者吧!”这一天,建设路社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的14名志愿者清晨6点多走上街头,为冒着严寒在路上清扫的环卫工人送上一杯热豆浆。他们中有的人是参加工作不久的90后,也有党龄不短的老党员。

“不够喝这里还有,在我这里免费取......”环卫工们喝着热豆浆,也不忘感谢香藜粥屋老板年鸿英的爱心之举。“虽然我不是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但当听到志愿者说有这样的活动,我立刻决定参加。用一杯小小的豆浆,来感谢每一位环卫工他们辛苦的付出。”年鸿英这样告诉记者。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身穿红色马夹的志愿者和身穿橙色工作服的环卫工,在朝阳的映衬下,仿佛跳动的音符。送完豆浆的志愿者达格娜告诉记者说:“我不仅是一名志愿者,更是一名员,我们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党员初心和使命,希望用一杯豆浆能驱散他们身上的寒意,让这股涓涓真情暖流汇聚平凡小城,用一杯热豆浆,温暖一座城。”

太阳升起,沉睡的小城慢慢苏醒,街道上车来车往,人们开始了又一天的忙碌,而环卫工人们却刚刚结束了一次再平凡不过的清扫,这一天,他们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