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西州八个地区地名由来 [复制链接]

1#

金色世界:德令哈

“德令哈”乃蒙古语,蒙语全称“阿里腾德令哈”,意为“金色的世界”,现已习惯简称“德令哈”。为何这个地方叫“阿里腾德令哈”——“金色的世界”?在外人眼里的“荒凉、僻静的小地方”为何起这么响亮的名字?好多人为此不解。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蒙汉史料及当地蒙民中流传的口述资料为基,略作解析。

德令哈历史悠久。周代,西羌人就在此一带游牧。公元四世纪初,吐谷浑进入柴达木立国建都(治所伏仡城),德令哈为吐谷浑辖地。唐初(公元663年)吐蕃王朝势力拓展,灭吐谷浑国,德令哈地区归吐蕃王朝辖。十三世纪蒙古族兴盛后,势力很快进入柴达木地区。明清时期,东蒙古亦不剌、阿尔秃斯等部先后来此地驻牧。

公元1637年,西蒙古顾始汗率和硕特部和准噶尔巴特尔洪台吉的联军进入青藏高原。顾始汗去世后,其第六子桑噶尔太游牧德令哈一带的广阔区域。清雍正初年在平定震惊世界的罗卜藏丹津事件之后,青海蒙古族分为二十九旗,其中柴达木盆地蒙古族分为八旗,均为西蒙古四厄鲁特之一和硕特部。德令哈地区为和硕特北右末旗(俗称柯鲁沟[克]贝勒旗和柯鲁沟[克]扎萨克旗)驻牧地,此状况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解放前,该地为青海蒙古左翼盟长苏南木王吉力王公的驻牧地。柯鲁沟[克]王爷驻牧地为今德令哈戈壁盆地一带。

那从什么时期起,这个地方起名为“阿里腾德令哈”呢?很显然,可以肯定地说,蒙古人进入该地区就诞生了这个名字。蒙古人的足迹在柴达木盆地已有多年的历史,仅现世居在柴达木的西蒙古和硕特部后裔定居此地已有多年。

关于这个地名的来历,在当地蒙古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很早很早以前,顾始汗率兵从新疆乌鲁木齐一带迁移至青藏高原定居,建立统一的青藏高原执政主体――和硕特王国。当时顾始汗给自己的八台吉划分青海湖周围广阔的草原为封地。那时可汗的八台吉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草场情况一点也不清楚,纷纷派人察看自己所分到的草场地形地貌。而分到现在的德令哈一带牧场的台吉,则派出人员来到这片金色的戈壁滩,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回到部落向部落头人汇报:“我们所去的那个地方,恰逢金色八月,水草茂盛,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气候宜人,连片的芨芨滩草原一片金色,两边环绕着群山,中间是一片空旷草场,满地金黄色的芨芨草,地势平坦,周围有美丽的湖泊和茂盛的芦苇草,真个是水天一色,人间天上!看样子,那里一般情况下不会遭到自然灾害,是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圣地,是个世外桃圆!”。部落头人听了使臣的汇报后,非常兴奋,喜出望外,稍加思索后就说:“苍生天给我们部落赏赐了这片宝地,那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阿里腾德令哈’吧,我们的王爷府就建在那儿”。从此这个地方就定名为“阿里腾德令哈”,并且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原“阿里腾德令哈”是指现乌兰干沟以东至德农一带。当时旧柯鲁克旗王府和寺院就在今德令哈村。后来人们为了简便,简称“德令哈”,把“阿里腾”这个形容词给省略掉了。蒙语至今仍然称之为“阿里腾德令哈”。现已成为德令哈市的市名,该市还有一个村一直沿用“德令哈”这个名字,全称唯一保留完整的是原柯鲁克旗的最大的黄教寺院----阿里腾德令哈寺。

金色的世界——德令哈何等的至尊!它说明祖先们对土地的恩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是何等的纯净!在先辈们的心里,她总是最美丽,最神圣的。所以就不难理解这个地方为何称作“金色世界”了!

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

格尔木,其蒙古语标准读音为“郭勒木德”。现有该市“郭勒木德”镇的镇名与“格尔木”意思等同。“格尔木”系蒙古语,意即“河流密集的地方”,因境内河流密布,支流纵横,沼泽众多而得名。“格尔木”民国时期音译为“格里牟”,年后写作“噶尔穆”,年起规范为“格尔木”。

早期,西羌、吐谷浑、吐蕃等民族先后在这里驻牧。明洪武七年(年)起蒙古人进入此地,后又(年起)东蒙古来回活动柴达木一带。崇祯十年(年)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始汗进入青藏高原,格尔木地区成为部分和硕特蒙古牧地。清雍正三年(年)清朝政府将青海蒙古统一的体制进行改革,采取分散管理办法,分为29旗,其中海西地区分为八个旗,俗称“柴达木蒙古八旗”。格尔木地区属和硕特部西右中旗(俗称台吉乃尔扎萨克旗)驻牧地。原台吉乃尔旗下属四陶海,即诺木洪陶海、郭勒木德陶海、哈吉尔陶海(今乌图美仁)、尕斯陶海。直到解放前这里是台吉乃尔扎萨克旗驻放。

年格尔木解放。年7月在格尔木正式成立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区级),隶属海西州。年设格尔木工作委员会,属柴达木工作委员会。年11月撤销格尔木工委,设格尔木市,属柴达木行政委员会,辖哈萨克自治区。年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撤销,归自治州直辖。年3月撤销格尔木市,改设格尔木县.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格尔木县恢复为格尔木市。年5月,在该区居住的哈萨克族返回原籍新疆。

“格尔木”为何是个河流密集的地方?因为该地区内河流纵横,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有昆仑河、舒尔干河、格尔木河、那仁郭勒河、乌图美仁河、托拉河、东台吉乃尔河、大格勒河等几条大河均在格尔木境内。柴达木最大的两条河均在格尔木境内。仅从格尔木河而言,她的上游和下游汇集或分流的大小河流数十条,这些河流,蒙古人总称“郭勒木德”,即现音译的“格尔木”。

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在人们的视野里涌动着春天的色彩。这是一条生命力汇聚的河流,这是一条天上人间搭起的哈达。她滋润了干枯的土地,她哺育了柴达木儿女!

温暖大地:都兰

“都兰”系蒙古语,意为“温暖”。“都兰”一名早见于现在的乌兰县的“都兰寺”和“都兰河”还有“都兰湖”等名称。那么乌兰的“都兰”这个名称何时“迁移”到现在的都兰?这是个值得回味的事。

年(民国8年)海西地区首设都兰理事公署,系甘肃省派驻管理,治所在都兰河畔的都兰寺附近。管辖海西地区蒙古八旗和藏族五族。年(民国18年)青海正式建省。原都兰公署改设都兰县,统辖海西地区。首任县长到任后看到都兰寺地处峡谷,有碍发展,遂将县府移至希里沟。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0月组建新的都兰县人民政府(临时),县治仍设在希里沟。当时的希里沟被马匪残余破坏得不象样子,短期内无力修复,报请省军政委员会批准后,年12月都兰县治所由希里沟迁至察汗乌苏,辖海西地区。这是“都兰”这个名称迁移至现都兰的真实由来。另一个说法是当初察汗乌苏准备建立的是“乌兰县”,由于当时解放不久,通讯和交通的不便,省上的信件投递下来一两月后才能收到。故有一份信件投到现在的都兰县,仍沿用“都兰”这个名称。后在旧“都兰”县残缺的遗址上新建“乌兰县”(年3月),在此之前这里称希里沟。后一说法可疑的是时间相差太大而不可信。

另一种解释是“都兰”因地处柴达木盆地,相对来讲,气候比其它地区要温暖的多,故名。

都兰县历史悠久。古代这里西羌、吐谷浑、吐蕃等民族先后驻牧。年(明武正德七年)东蒙古进入青海,都兰地区成为东蒙古诸部牧地。崇祯十年(年),西蒙古和硕特部顾始汗入据都兰。年青海蒙古被编定为29旗,归青海办事大臣管辖。今都兰县境为和硕特西右后旗(俗称巴隆扎萨克旗)、和硕特西左后旗(俗称宗加扎萨克旗)的驻牧地。解放前,藏族日安、沟里两个部落亦进入都兰境内驻牧。

今日都兰是个魅力辐射、文化多彩、生机昂然的温暖大地,成为温暖人间,温暖大地的和谐词语,从远古到至今,从历史到现实,闪烁着“温暖大地”的光芒!

红色胜地:乌兰

“乌兰”系蒙古语,意为“红色”。“乌兰”这个名称来历,一般认为该县东北侧有一红色巨石山崖,故名。另一种说法是,她的名称含有特殊的纪念色彩。1952年初,都兰县公安局长纪炳文等同志去茶卡执行紧急任务,途径乌兰布拉格(系蒙语,意为红水泉)时,突遭土匪袭击,纪炳文等七同志全部壮烈牺牲,“乌兰布拉格”成了一块引人注目的地方。该县定名时,取“乌兰布拉格”前两字“乌兰”为新县名。从此,“乌兰”成了希里沟地区的代称。

蒙语里带“乌兰”这个修饰词的地名数不清。比如:乌兰哈达(红色山崖)、乌兰呼秀(红色山嘴)、乌兰干沟(红色沟)等等人人皆知的地名外,还有乌兰才尔格(红军)、乌兰哈木噶里呼才尔格(红卫兵)等上世纪产生的新名词及乌兰才其格(红花)、乌兰格尔勒(红光)等带“色”的人名很多。从此推理“乌兰”这个名称具有象征纪念色彩很浓的词,故名。

乌兰县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地。远的不说,仅从有较详实历史记载的清朝初期说,原在新疆乌鲁木齐一带的厄鲁特蒙古和硕部南下青海,入据海西。公元年,顾始汗率联军进驻希里沟,乌兰遂成为顾始汗进兵青海、西藏的据点。从公元年至解放前,乌兰为蒙古族左翼盟和硕特部西前旗(俗称青海王噶旗)、西后旗(俗称柯柯贝勒旗)和北左末旗(俗称茶卡王旗或达布孙戈壁旗)的驻牧地。

年(民国8年)海西地区首设都兰理事公署时设在现乌兰县都兰寺附近,管辖海西地区蒙古八旗和藏族五族,年(民国18年)青海建省,原都兰公署改设都兰县,后县府移至希里沟。青海解放后,当年10月组建新的都兰县人民政府(临时),县治仍设在希里沟。年12月都兰县治所由希里沟迁至察汗乌苏,年5月希里沟成为都兰县一区。年划归德令哈临时工作委员会管辖。年4月德令哈临时工委撤销改设德令哈县,希里沟地区归德令哈县管辖。同年11月设县一级茶卡工作委员会,希里沟地区又归茶卡工委管辖。年3月首设乌兰县至今。

以上叙说,说明乌兰的确是我州建政初期红色革命胜地。这里的热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的优秀儿女。如乌兰籍的官保加、王德海等蒙古族上层人士在建政初期就担负重要工作,在那艰难岁月里,为柴达木的开发建设与各民族群众精诚团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奠定了海西今天的基石。

“乌兰”如火红的少女,她是美丽的化身!

天梯冰山:天峻

天峻境内原藏族部落名为“汪什代海”。“天峻”因临靠天峻山而得名。“天峻山”当地藏族称为“织盖天钦”。年7月建县时,议定县名为“天钦宗”,汉语书写为“天峻”。据说“天峻”是藏语“天钦”的谐音,意为“阶梯状的山”。藏语标准名称是“天木钦”。另一种解释是“天峻”源于蒙古语“天沁察汗哈达”,“天沁”是“长年不溶化的冰雪”之意,而“察汗哈达”是“白山崖”之意。其地古为西羌、吐谷浑、吐蕃等民族先后驻牧。后蒙古人进入此地,成为蒙古诸部驻牧。年起,西蒙古和硕特部兴盛,年清朝政府编定青海蒙古29旗时,这里封为和硕特北前旗驻牧,此地西部为和硕特北右末旗驻牧。到乾隆、嘉庆年间,蒙古人势力逐渐衰退,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此驻牧至今。

年,天峻地区隶属都兰理事公署,。年属都兰县,省直辖。年该地区被划为都兰县第二区。年由都兰县置天峻藏族自治区(县级),隶海西蒙藏哈族自治州。年6月改自治区为天峻县至今。

天峻是海西州八个地区唯一的一个纯牧业县。近年来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黑金子”——煤炭业的兴旺和稀奇资源——可燃冰的发现,震惊世界,一夜成为被人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