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彭洋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2560/历史上任何政权交替,绝大多数都是以军事战争或者军权威慑为主要形式。清王朝无论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还是皇太极建立清朝统一东北以及后来的顺治入主中原,都是依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获得的胜利。
尽管我们军事战争不是唯一因素,但是我们不能贬低其作用,因为处于明末清初的不仅满洲政权,还包括蒙古诸部,南明小朝廷和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他们胜利的表现形式都是以军事战争的胜利为标志的,其他作用的发挥也是以军事战争的胜利所表现出来的。
所以探究八旗军事职能的演变,对于研究清朝在入关前的军事发展至关重要,并能侧面反映出清王朝为入主中原做出的政策变化,八旗中的满、蒙、汉三军的配合以及比重设置和八旗中的职业分布对当今的军事建设和处理民族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入关之前八旗军的地位
八旗的诞生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军事需要,它的特点便是以旗统人,军民合一。他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农耕,也不同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猎,在军事化上与蒙古类似,而生活生产与中原地区类似,是二者军事与生产生活的相对协调。
八旗制度中的牛录制度,虽然起源于集体狩猎组织,但是战争的频繁,其军事职能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八旗的诞生就是担当起了对明朝和蒙古的斗争之重任。每当遇到重大战争,都会派遣八旗军平乱或者征战。天命八年(年)“六月初九日,闻复州人叛,大贝勒。斋桑古台吉、多铎台吉、硕托台吉、阿济格阿哥率每牛录十五名甲兵前往。”进行平乱,后因叛变属实,尽杀其男丁。
入关前,新八旗的主要军事职能是以征战职能为主,所以入关前八旗的军事调整都是为了增强其征战职能。八旗对各民族比重进行了控制,保持满洲八旗在兵员上的比重。随着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加入,兵种的种类开始增多,三个民族的军队人口比例也有着一定量的控制。
为了保持满洲八旗在八旗中的人口地位,清朝统治者吸收了“新满洲”的加入,“新满洲兵员的增加,使八旗满洲的优势在入关前得以维持;满洲新成员的不断入旗,又使八旗满洲的兵源素质基本上继续保持其质朴、善战的风格,在入关后依然发挥着主力部队的作用。”
“战争的技能,最明显的是骑马,同时也是日常生活的技能。”所以在八旗未建立之前,主要以骑兵为主,万历十六年(年),满洲“骁骑已盈数千。”到了天命三年(年),明朝称“奴酋精兵约六万余。”满洲八旗主要以骑兵为主,战力明显高于明朝,所以朝鲜官员曾说满洲“惟以铁骑奔驰,冲突蹂躏,无不溃败。”这更能说明满洲骑兵的战斗力。
后来的护军、前锋以及骁骑营都是由骑兵演变而来的。明将熊廷弼更是说到“奴贼战法,死兵在前,锐兵在后。死兵披重甲,骑双马冲前,前虽死而后乃复前,莫敢退,退则锐兵从后杀之,待其冲动我阵,而后锐兵始乘其胜……惟火器战车一法可以御之。”也正是因为骑兵难以战胜火器,皇太极开始使用红衣大炮,用来达到攻坚的目的。
步兵一直是冷兵器时代主要的兵种,在满洲统治者统一东北时期,因为几乎都是平原作战,所以骑兵的优势得以很好的发挥,但是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以及明军的缩防,战争的形势由原来的平原作战变成了攻城战,步兵也就成为了主力军。
由于早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对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的作战很少有攻城战,缺乏攻城战的经验,才导致了宁远和宁锦战争的失败。为了能更好的攻城战,皇太极就有了建立八旗汉军并配备红衣大炮之举。汉军八旗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攻城。
因为攻城难度很大,并且死伤率很大,不适合满洲和蒙古八旗发挥优势。而汉军八旗作为攻城战主力,一则能减少了满洲八旗的死亡率,保留其核心的统治力量;二则能满足满洲统治者以汉人攻打汉人的心理。正如满洲统治者预期的一样,汉军八旗红衣大炮的加入,使得战争的攻城能力大大提高,
虽然八旗从建立开始到顺治入关之后,一直没有兵员上的优势,但是八旗兵的奋勇作战,将满洲统治者的政策优势发挥了出来,一样取得其巨大的军事胜利。首先,这是因为八旗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人口基础并且拥有强大作战力的军队,努尔哈赤时期,由于八旗的形成,形成了良好的战养环境,并且俘虏了大量的人员以及很多部族来投,八旗人员迅速增加,而这种投奔,也正是因为八旗强大的军事实力所带来的震慑力和吸引力。
早期的八旗军队更是骁勇善战,特别是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军和明军交战“厮杀箭射,明军尽数倒毙。令六旗见明军来战,……犹如野兽捕食,疾驰而往,抵达即刻冲人,置明军所发枪炮而不顾,迎敌射杀,明军不敌而遁。”正是因为拥有战斗力如此强大的八旗军,努尔哈赤才能“以不满一万之兵败明兵四万,杀至尚间崖之野,逼敌投河,陷入泥地,斩杀甚重。”
八旗军队以少胜多打败明军,除其强大的战斗力外,究其原因是因为明朝的政治败坏,互为制肘,导致军令多出,并且军队上也克扣军饷,造成了明军的战斗力下降,所以清将张存仁评价明军“其兵虽多,法度不严,上阵之心,不如八旗之兵”而与之对比的正是后金严明法律,所以努尔哈赤曾言:“我国习俗,守忠信,奉法度,不欺压贤良,不徇纵悖乱,以法治之故无盗伪凶乱之事,凡有拾遗,必还其主,故蒙天佑,国之存是也”
二、满洲政治斗争的武力后盾
女真的八旗在入关前不仅在对外的军事征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强大的八旗军事力量在对内政治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努尔哈赤时期夺取舒尔哈齐权力,还是皇太极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八旗作为军事后盾的作用都不容忽视。
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唯一同父同母的兄弟,所以努尔哈赤对他恩宠非凡,“凡物件、国人、僚友、敕书、奴仆,皆同享之。”并且遇到军国大事,也是“兄弟登垄而议,继则建台,策定而下,无一人闻者。”可见舒尔哈齐当时在女真的地位,其影响力仅次于努尔哈赤。
但舒尔哈齐却并未满足,为了争权,在对外臣的礼仪上要和努尔哈赤一样,联姻问题上也要与努尔哈赤一较高下,在多次呈贡明朝的过程中,舒尔哈齐更是加强了他与努尔哈赤分庭抗礼的想法。要知道一山不容二虎,一个政权怎么能存在两个领导者,所以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之间必定产生一次政治对决。
万历三十七年(年),舒尔哈齐迁徙到黑扯木,这个地方距离明朝的军事重镇铁岭很近,舒尔哈齐想借用明朝的势力来保护自己,但是努尔哈赤是不可能容忍这种叛逆和分裂,于是通过强制手段“尽夺赐弟贝勒之国人僚友及诸物,将其孤立。”
并且将舒尔哈齐长子和三子以及部将活活烧死。舒尔哈齐于万历三十九年(年)死于被囚之地,舒尔哈齐是如何死亡的,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努尔哈赤依靠强大的八旗军事威慑力,维护了女真的统一,促进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
到了十六世纪中后期,明朝感到了女真开始走向崛起,于是想利用女真西部的蒙古“羁縻西虏,原欲捍御东夷”努尔哈赤想要统一女真,必须处理好与蒙古的关系,他采取与科尔沁蒙古进行联姻方式,但是最早的联姻并不顺利,科尔沁蒙古最早是亲近叶赫部族的,万历二十一年(年),科尔沁蒙古曾参与征讨建州女真的九部联军,但是被努尔哈赤打败。
努尔哈赤深知攻心为上,对俘获的俘虏进行优待,并给予俘虏衣物和战马,让他们回家。但是科尔沁蒙古仍与扈伦四部亲切。万历三十六年(年),努尔哈赤征讨乌拉时,“时科尔沁蒙古贝勒翁阿岱助乌拉布占泰。布占泰率兵出村,驻二十里外,曰:‘此兵不可攻也’,乃退。”
万历四十年(年),科尔沁感受到建州女真的强大,“四月,蒙古国贝勒明安送女与聪睿恭敬汗为妻。”正是因为建州女真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依托,蒙古贝勒才能将原来的敌对态度转化为亲近的联姻态度。同时,由于联合蒙古科尔沁部,努尔哈赤也更能顺利的统一女真并收服东部蒙古。
满洲以八旗起家,各旗的王公贝勒,尤其是各旗旗主,他们不仅可以管辖旗人、旗务,对于汗位的继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入关之前,他们在拥有继承汗位权利的同时,还拥有推举甚至决定汗位的权利,这也就决定了皇太极时期很多的政治掣肘,而他也必须要收回君权。
皇太极面临的是上无传位诏书,下需爱护兄弟子侄,旗权又掣肘皇权的局面,所以他必须改革,这样就会触动旗主的一些利益,即使相对于努尔哈赤时期高度集权是温和的,但再温和的改革,也会出现流血的局面。
天聪五年(年),莽古尔泰与明军战于大凌河,被明军所创。皇太极认为莽古尔泰“凡有差遣,每致延误,”欲问罪于他。但莽古尔泰认为“我部众凡有差遣,每倍于人,何尝违误?”不知道是出于严正军纪,还是因为矛盾想要夺权,皇太极执意要将莽古尔泰问罪。莽古尔泰认为“皇上奈何独与我为难?
我止以皇上之故一切固承顺,乃意犹未释,而欲杀我耶!”竟然在皇太极面前抽刀出鞘,皇太极因其御前露刀,在贝勒会议上与“大贝勒代善及诸贝勒等以大贝勒莽古尔泰在御前露刃,议革去大贝勒,降居诸贝勒之列,夺五牛录属员,罚驮甲胄雕鞍马十匹进上,驮甲胄雕鞍马一与代善,素鞍马各一与诸贝勒,仍罚银一万两入官。”
天聪九年(年)又有人讦告莽古尔泰生前曾与其妹莽古济格格还有德格类谋反,并搜出金国皇帝印。皇太极借此追夺了莽古尔泰的封爵,并将他的正蓝旗收入自己麾下,从此皇太极一人领三旗,实力超过其余贝勒,为以后上三旗和下五旗制度做好了铺垫。而莽古尔泰“外有三个儿子,内有他长子于上年(九年)十一月,要袭王子。有四王子(皇太极)不肯叫他袭王,两家争相厮杀。
四王子将大王子(莽古尔泰)儿子三个俱都杀了,还杀了当今夷人一千有余。”从莽古尔泰和其子事件可以看出,满洲上层社会争夺的政权就是八旗的旗权,因为有旗权,才有话语权。皇太极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剪灭政敌,压制贝勒权利,来达到皇权独大的目的,虽然有些手段难以称赞,但是他的做法却对清王朝的君权的集中以及国家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八旗的政治体制在入关之前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但是入关之后,随着占领区域的扩大,这种政治体制不再适合清王朝的统治,以至于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百年时间才将权利收归中央,这个过程长久而又复杂,而八旗的一些职能也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