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余公里,多天跋涉,他们只为这项工作 [复制链接]

1#
白癣风怎么医 http://pf.39.net/bdfyy/
平均海拔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最高、野生动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生态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要到达这里绝非易事。


  从青海省西宁市出发,沿青藏公路,穿柴达木盆地,翻昆仑山垭口,千余公里、四天跋涉,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青海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外业调查员的双脚,才算踏入这片极为广袤的“无人区”。


  秋季的唐古拉山水汽丰足,天边飘过一片乌云,顷刻间,不是雨雪便是冰雹。坐落于三江源头的沱沱河大桥,正是外业调查人员的第一站。


  清晨天刚微微亮,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外业调查员张军韦和寇彬已经顶着寒风,在这座海拔米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旁擎起了监测设备。


  “10多天前,在西安的内业技术人员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发现沱沱河大桥附近的地类图斑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到现场来查看实地现状是怎么样的。”高寒缺氧,张军韦不得不喘着粗气诉说着缘由。


  拍照、定位,发生变化的图斑清晰地呈现在张军韦的平板电脑上。“更新后的数据可直接通过系统传送给西安的内业人员,这样才能确保数据成果的准确、真实和完整。”在张军韦的工作场景里,这种内业判读、外业核查、知行合一的操作,已多次出现在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国情监测项目中。


  下一站,前行。在翻越海拔米的昆仑山垭口时,短暂的休息时间,让记者有了提问的时间:“地理国情监测每年都要更新,外业调查人员一年有多半数的时间都在野外工作,这种年复一年的调查能给自然资源工作提供怎样的支撑作用?”


  “上天入地,地理国情监测包括天上卫星支持和地面人员核查。这片土地上的任何变化,我们都要实时掌握,这才是摸清自然资源家底的保障。”寇斌举起氧气瓶用力地吸了一口,深有底气地说道。


  事实确实如此。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和各地自然资源部门持续组织实施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大量监测成果已在“多规合一”、精准扶贫、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动产统一登记、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划定、基本农田范围划定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山、戈壁、湖泊、河流、荒漠、草原……仅在今年,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就承担了新疆、青海两省(区)约万平方千米的多种地形地貌地理国情监测任务。其中,青海责任区包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全境,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在这种高海拔地区开展外业调查,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的任务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要把自然资源基本状况数清楚、查明白,并不容易。”面对困难,该局调查监测处工作人员艾勇并不讳言。他坦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青海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启动时间晚,技术标准也做了较大调整,外业调查期间多地已下雪,气候恶劣,外业核查难度确实较大。


  针对这一情况,为更好地完成任务,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先是结合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特点对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安全保密等相关规定作了细化,健全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实现项目的全周期管理。


  此外,该局还先行开展外业核查验证工作,围绕调查监测项目成果“直接用、立见效”特点,学习吸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经验,通过开展首件图技术质量验证以及统一生产工艺流程、关键工序、认知尺度,增强内业判读能力,保证了外业核实准确率,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巍巍昆仑,三江源头。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大部分地区位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对地理国情监测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我们将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安排,充分运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手段和成果应用,不断探索自然资源科学监测新模式,更好服务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艾勇的话道出了陕西测绘人的共同心愿。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