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1675023176807750&wfr=spider&for=pc因为身处“世界第三极”,青海对于区域发展更多了一层迫切和期待;因为曾经长久与“贫困落后”相牵相连,青海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中更多了一份笃行和勇毅。
区域协调发展,给青海这块欠发达区域筑起了奋起赶超的支点,给青海这块雪域之地注入了旺盛生机和蓬勃活力。
区域协调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发展不足是青海的现实之困;区域差异是青海的协调难题。唯有追求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城乡建设的高质量,以大视野、高站位,推动我省区域发展向更加均衡、更高层次迈进,才能突破现实之困、破解协调难题。
新发展理念显化活力,创新路径日益清晰,优化举措迅速落地……新时代谱写的青海区域协调发展恢宏乐章,正潮起江源,汇聚波澜。
兴海县子科滩镇城南幼儿园孩子甜美的笑容。本报记者咸文静摄
同德县巴沟乡下巴村科技示范大棚的果实成熟了。本报记者咸文静摄
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处特色小镇新貌。本报记者王湘林摄
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旅游业已成为黄南州走向国内外的重要载体和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本报记者公保安加摄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处自然保护区内的白唇鹿群。本报记者陆广涛摄
大理念引领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以前从没想过家乡会变得这么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仅几个月的时间,我家的小铺子就赚了3万多元钱。”家住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多巴二村的村民张海芳,借着家乡的发展吃上了旅游饭,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西宁市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坚持产业融合与产城融合协调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更充分就业并重,“十三五”前三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9.48万人,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孵化基地19家,创业带动就业累计1.6万人。在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优化金融发展生态,打造全省金融集聚区。向全域全季全时旅游发力,加快建成丝路国际旅游名城,争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在“绿色发展、幸福西宁”的理念引领下,高原古城在华美蜕变中走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前列。
“只要有传统手艺,在‘袁家村’不仅能实现创业,而且还能做大做强自己的手工业。”平安驿“袁家村”企业策划员胡钟月说,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在“袁家村”就有十多个店面,这里的餐饮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田间生产到作坊加工再到食品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无疑,这与围绕区域协调的发展、推动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息息相关。目前兰西城市建设开局起步,依托这一地方发展战略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实践成果,优化互赢协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海东城市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树立先植绿、后建城理念,加快完善海东城市功能,努力打造全省副中心城市。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发展,已然形成同城效应和整体优势,以此打造出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大视野促成大变化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在我省各地日益走向深广。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针对性和精确性正在逐步提升,高标准要求筑起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遵循区域战略精准化、差别导向化已显成效。
坚持把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率先转型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心,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着力构建西宁—海东都市圈、柴达木东西呼应的核心增长极,兰青—青藏(西格段)—格库铁(公)路为主线横贯东西,侧翼相连的经济发展轴,三江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共同构筑的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的“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凭借其内在“肌理”的因势利导、有效转化,各擅特色、各展其长,以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定位、新谋划,有效破解了我省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同程度存在的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难题。
长期依盐闻名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依托茶卡盐湖这面“天空之镜”照亮发展之路,带动茶卡古驿向新型城镇迈进,全镇市场主体迅速递增到多家,“景镇联动”使城乡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到新的层面。
站立在茶卡镇身后的辽阔海西州,甩开“吃资源饭”的帽子,力促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的“新字号”产业应运而生、风光无限,推动循环经济开辟新境界、迈向示范区。打造向西向南“桥头堡”,在融入“一带一路”中,产品闯入国际市场。同时,凭借区域协调发展,率先在全省脱贫清零,成功创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黄南藏族自治州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迎来发展史上的“黄金机遇期”,补齐规划编制、扶贫开发、撤县设市、城乡建设等领域的短板,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特色产业体系,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竞争力,创出了差异化、多样性的互补性的区域协调发展“黄南模式”。
打破因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为区域发展带来的“瓶颈”,海北藏族自治州以形成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在区域产业布局中甩出“旅游牌”。以祁连县建成通航省内第一个旅游机场为契机,加快海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年,祁连县旅游业从业人员达1.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全县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37.5%。
大手笔带来大福祉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核心重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教诲落到实处,同时,把“一优两高”转化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鲜活实践。这既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量,也是为决胜全面小康固本强基。
围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役,雪域高原的辽阔土地上激荡起催人奋进的“集结号”。
号角声中,果洛藏族自治州以开展“项目生成年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协调落实和实施推进力度,促进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共实施项目余个,落实上海市对口援助项目85个。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40个。对于发展果洛州打造畜牧产品和优势资源集散地,带动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书写出了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果洛答卷”。
号角声中,海南藏族自治州将区域协调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联结在一起,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实施农村房屋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重点,实施高原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修复等工程,完善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世居在这里的各族农牧民群众将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传导的“热量”,感受党的阳光带来的温暖。
号角声中,身处江河之源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扛起了生态责任。以健全生态文明体系,坚持先行先试,探索出一套科学管用、可复制借鉴的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目标责任等体系。深入实施三江源二期工程等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在保障“中华水塔”牢固又丰沛的同时,以“走生态路、算生态账、打生态牌”,推动玉树区域发展既拥有了“绿水青山”、又拥有了“金山银山”。
区域协调发展乐章的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我们对“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坚守;我们在这条征程上跋涉的每一个足迹,都凝聚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本报记者刘法营执笔;公保安加栾雨嘉王湘琳陈曦陆广涛罗珺尹耀增参与)
来源:青海日报